進入三月份,網絡謠言傳播呈平穩趨勢,個別謠言產生了一定影響,值得關注。
地震過后,網絡“次生災害”蔓延。三月份,四川都江堰市、內蒙古興安盟、云南臨滄市、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均發生不同級別地震,頻繁的震情讓一些網民恐慌,隨后社交媒體中流傳出“3月30日四川雅安發生4.6級地震、3月31日山東一地發生6.8級地震”等涉震謠言。緬甸發生的7.9級地震造成嚴重破壞,更有傳言稱“3月29日下午兩點半地震將會升級到9.8級”,這一假消息在緬甸華人朋友圈刷屏,有人開始囤積物資,尋找避難所。
震情謠言為何比真相跑得快?地震發生后,公眾對安全有迫切需求,任何“小道消息”哪怕毫無依據,都可能被迅速傳播。大多網民未能深入學習專業地震知識,不了解“地震預報是至今未被攻克的全球科技難題”,目前現有的技術無法精準斷定地震時間、地點與震級。歷史上記錄到的最強地震是1960年智利9.5級地震,專家也在謠言傳播后第一時間辟謠,9.8級地震從未在人類歷史上出現過。一張未經核實的文字圖片,搭配“政府通知”等權威部門的幌子,為謠言披上看似可靠的外衣。傳播過程中,別有用心的人為謀取流量對謠言進行二次加工,蓄意擾亂網絡社會安定。謠言止于理性的判斷。一些網民對正規地震預報發布途徑、流程較為陌生,面對貌似有理的謠言輕易被誤導。看到災難類信息,應及時向權威部門信息發布渠道求證。天災面前,謠言才是更應警惕的“余震”。
獵奇故事會引發無限的遐想。日前,海南十歲男孩獨自海釣,漂流16小時最終獲救的新聞多次登頂熱搜。男孩漂流事跡爆火后,有人編造他離譜的童年經歷,稱其“3歲騎摩托車,4歲智斗人販子,5歲火燒土地廟,6歲大鬧北海幼兒園,7歲大鬧南山小學,8歲被開除學籍,還曾自制炸藥包炸學校、偷魚”;有人透露男孩個人信息,深扒其父母職業和家庭經濟情況,意圖表達孩子的童年缺少關注,針對家人的照看不周展開攻擊;社交平臺上更有來自天南海北的IP賬號,冒充男孩家長開直播帶貨,試圖從流量中分羹。男孩父親回應“孩子是有點調皮,但網上說的這些都是謠言”。抖音平臺也下場辟謠,刪除了“火燒土地廟”等不實內容,封禁了一批蹭熱度的仿冒賬號。
頗具戲劇性的謠言淹沒了真相背后的警示。網友腦洞大開,將漂流獲救加工成獵奇的談資,男孩似乎非要有一些驚天動地的過往,才能讓這16個小時的冒險奇遇顯得理所應當。這讓廣大網友忽略了重點:兒童水上安全意識的缺失。據世衛組織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年因溺水死亡的人數約為23.5萬。在我國,溺水被稱為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殺手”。小船、男孩、長時間的漂流和最終獲救鑄造了一段神奇的故事,漂流16小時還能安全獲救的運氣并非人人擁有。生命只有一次,男孩的漂流經歷不該被美化為“魔童傳奇”,應成為反思監護責任與安全教育的契機。不再用獵奇的目光圍觀悲劇,才能讓下一個將要涉水的孩子遠離危險。
“體重管理年”成三月份網絡熱詞,營銷號頻繁出現“雙人出游體重300斤以下,可享受當地景區門票減半優惠”等消息,已被各地文旅局辟謠。打著“響應國家體重管理年”的旗號給瘦子的福利,事實上是導游與旅行社換了馬甲的“低價游”。出行過程中,導游會通過增加購物環節、誘導消費、減少景點游覽時間、降低住宿餐飲標準等方式,將旅游成本彌補回來。防范“低價游”不能只靠簡單地辟謠。對于擾亂市場秩序、擠壓正規旅游企業生存空間的行騙行為,各地相關部門應依據法律法規對涉事旅行社和導游進行處罰懲戒。提高消費者維權意識與對不合理“低價游”的辨識能力,為游客建立便捷的維權渠道,提高維權效率,震懾那些試圖鉆政策空子從事違規經營的單位或個人。
如何辨別自己在謠言面前是否擁有較高敏感度?請看標題——《遼寧第三醫院昨天凌晨四名男女感染XK5病毒已死亡》,三月份該謠言重現網絡,并附述“魚、涼皮、冷面、草魚都不能吃,大連已感染3057人”等細節信息。2023年,青島網上辟謠平臺對類似謠言三次辟謠,《xx地感染xx病毒xx人死亡》是一則被改頭換面多次的老謠言,沉寂一段時間后又以熟悉的話術套路開始傳播。此類老謠言將“A地發生XX事件”改為“B地”,利用本地化增強代入感。再將“去年、上個月”改成“近日、剛剛”,制造事件發生在眼前的緊迫感。最后附以龐大的感染人數,夸張的數據營造病毒大肆傳播的恐懼氛圍。經過反復辟謠,多數網民已經擁有識謠辨謠的能力,每一次理性的判斷,都能削弱此類謠言的傳播力。
回顧三月熱點謠言,作為網民,能否在災難性謠言面前保持理性的思考?能否在獵奇事件面前透過雜亂的表象關注本質?能否不上當不受騙不相信與政策相關的幼稚套路?能否在老謠言面前波瀾不驚?答案或許就在每一次點擊、每一次判斷和每一次發聲中。
信網評論員 王熠冉
[來源:信網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