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島網紅景點“孤獨的樹”登上熱搜,詞條再次將小眾打卡地點帶入大眾視野,有網友表示“確實出片率高”,也有網友說“我不'李姐’”。琴嶼路上這棵“孤獨的樹”曾經是網劇《當我飛奔向你》的同款取景地,一經播出便保持超高熱度,成為青島“影視+文旅”的爆款景點。
現代社會各種碎片信息過載,游客、網民已經對“常規景點”產生審美疲勞。一棵樹、一道墻因其非常規性,趣味性或反差感就成為逃離日常的“奇觀”,滿足了人們對新鮮體驗的追求,給游客制造更多體驗感。例如,前段時間重慶一景觀平臺,因錯位拍攝單軌列車走紅網絡,吸引不少游客拍攝“吞”列車和“拿捏”列車的打卡照片。由此可見,相較于常規的觀賞景點,現在游客更喜歡具有話題性、表現力的“小眾”打卡地。
碧海藍天、一棵造型具有美感的樹和兩面色彩鮮明的墻,具有滿滿的故事感,天然符合“一鍵出片”的需求,游客可輕松獲得“電影感”照片。如今,各種旅游攻略、拍照圣地推薦在互聯網上層出不窮,各大短視頻平臺和圖片社交平臺的大數據算法更傾向于推薦高顏值、強視覺沖擊、更容易吸引游客的內容,就容易導致這些“絕佳機位”被算法打上標簽推送至流量池,成為“爆款潛力股”。
獨特的構圖視角,再有著影視作品的加成,促使“孤獨的樹”成為當下年輕人喜歡的打卡地,而“爆火”現象背后蘊含的心理邏輯,就是大眾都在追求“小眾”,被媒體的碎片化和長尾化效應影響,小眾文化也演變成一種大眾行為,許多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地方成為網紅打卡景點。
對于這種打卡風尚,也有部分網友持不同看法,甚至還對此行為有些反感,紛紛表示“我不‘李姐’”“完全get不到”“為什么那么愛追網紅地”,在短視頻快速發展的今天,當一個景點被打造為爆款時,便會引起許多游客蜂擁而至,極容易造成景點因過度營銷而淪為“照騙”。
網友拍攝打卡視頻或照片,經過“點贊-打卡-分享”的循環模式,使得這些“小眾”景點的傳播不再依賴傳統媒體,而是通過游客經過細致地挑選機位、變換景別、“P圖”等一系列精密程序后自發擴散。這種“網絡造景”的現象,讓許多游客滿懷期待的去了,可一到現場,發現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兒,不免大失所望。
網友通過媒介傳播的主觀性已經遠超過客觀推薦的范圍,一層濃厚的網絡濾鏡加持,社交媒體平臺上的推介分享逐漸失去了真實的意義。在為追求傳播效果與美感的同時,也要減弱濾鏡效果,為了使網紅打卡地長期受歡迎,需要在現實空間和網絡空間中尋求平衡。
在青島,除了“孤獨的樹”,還有類似小麥島“網紅樹”和第一海水浴場的“愛心樹”,此類景點都因其獨特的機位而拍出“絕美”照片走紅網絡。在這些網紅景點流量激增的同時,景區服務管理也要跟得上。小眾網紅景點往往會成為新的“城市文化符號”,將單一場景轉化為地域文化標簽。但要警惕當“一棵樹”“一道墻”成為流量模板,大量景點陷入模仿復制的怪圈,就會導致城市文化創新力下降。
從威海的擱淺巨輪、上海的郵筒到青島的“孤獨的樹”,未來的網紅景點發展,需在流量與深度、商業與文化之間尋找平衡,避免陷入同質化與短暫性的陷阱,唯有將景觀的“顏值”與“內涵”結合,才能真正實現從“網紅”到“長紅”的跨越。
信網評論員 王榮
[來源:信網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