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已過兩月,網絡謠言傳播呈平穩趨勢。也有部分謠言活躍于網絡,尤其涉及舊謠新傳與政策數據誤讀,產生了不良影響。
二月份,幾則青島本地謠言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引發了一定程度關注,都屬舊謠新傳。“青島交警將進行全城大檢查”“青島婚姻登記處離婚限號”是曾傳播過的老謠言,即使被求證為不實信息,隨著時間推移,真相也被逐漸淡忘。面對自帶曝光的舊謠,需要及時求證與阻斷傳播,交警是否進行全城檢查,不妨搜索本地交警官方賬號,查詢有無檢查通知,婚姻登記處離婚是否限號,也可致電當地民政部門咨詢。相關單位應及時辟謠,避免不實信息擴散引起錯誤討論。
有老謠言煥新,也有由誤讀產生的謠言。“山東部分區域免費上幼兒園”就是典型,該謠言傳播時多以“教育部公布消息”為開頭,極具迷惑性。實際上,這則謠言是對今年二月發布的《教育部關于公布2024年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市、區)名單的通知》內容的誤讀?!锻ㄖ诽岢觯J定全國301個縣(市、區)為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名單中山東省有29個縣市區在列,網傳“山東部分區域免費上幼兒園”謠言所提到的區縣,與這29個縣市區一致。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可以理解為一個政策指標,綜合評估學前教育體系,普及普惠等字眼并不意味以上地區兒童可以免費上幼兒園。
有對政策的誤讀,也有對數據的誤用。近期,部分自稱三甲醫院醫生的博主發布視頻,稱“2024年中國男性平均壽命為69.9歲”“女性平均壽命也下降到78.5歲”“我國男性平均壽命連續四年下降”,并表示有權威數據支撐,這些內容在網絡中引發大量點贊轉發。真相到底如何?首先,謠言中“平均壽命”數據難以計算,平均壽命計算方式為“一年中去世人數年齡相加/一年內死亡人數”,網絡中發布謠言的個人賬號,很難統計這一真實數據。其次,2024年國家衛健委發布的《2023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顯示,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8.6歲,為歷史最好水平,這一實際情況與網傳“壽命連年下降”說法完全不符。最后,通過溯源發現,相關謠言出自一篇發布于2024年9月份的文章,該篇文章標題含糊不清、內容粗糙雜亂,單憑文章發布時間,也可說明造謠者沒能對2024年全年數據進行統計研究,便隨意下了錯誤的結論。
誤讀數據是造謠的起點,有人利用模棱兩可的數據博取流量,實現商業變現。“80后死亡率突破5.2%”在社交平臺刷屏,盡管最初傳播謠言的視頻中標注了“數據存在估算成分”,但這一結論仍被冠以“權威統計”的名號不斷傳播。一些網友順勢發表了“70后死亡率更高”“自己認識的80后已經走了三四個”等評論,甚而將死亡率歸咎于職場內卷、生存壓力、健康危機等社會痛點問題,在網絡中煽動起一波情緒焦慮。
這類謠言生長在真實數據之上,分辨門檻較高,增加了辨識難度。從數據真實性來看,死亡率計算公式為某時期內死亡人數/同期平均人口數*1000‰,以千分比為單位非百分比,5.2%的比例顯然不是真實權威的數據。從謠言傳播方式來看,部分自媒體二次加工視頻時忽略了“數據存在估算成分”,甚至用AI工具批量生成“專家解讀”的視頻,謠言變得更加真實可信。從造謠目的來看,最初捏造該數據的網民實為某保健品銷售團隊的成員,通過發布謠言引流推銷產品,利用網友對官方數據的信任編造了用于引流吸粉的謊言。公安機關網安部門依法對造謠網民進行處罰,這也提醒著各位,網絡并非法外之地,趨利性造謠必將受到嚴懲,人人都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事關“壽命、死亡率”的謠言為何總有人相信?這類話題折射出人們對健康的普遍焦慮,尤其是80后,正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階段,對疲勞、生病、猝死等內容敏感,造謠者借助這種心理,營造出“死亡率高、平均壽命低”的錯覺,或將個別患病案例不斷放大。加之近日有多位公眾人物離世,使得人們對健康和生命等謠言失去應有的判斷力。打擊此類謠言,一方面需要權威部門及時對網絡中存在爭議的數據發布解讀,壓縮謠言生存空間。另一方面,網民要擁有辨別能力,面對驚人的數據,不妨讓子彈飛一會,不要盲目轉發。與其被虛假數據恐嚇,不如定期體檢、調節心情、保持運動,不該讓焦慮的謠言倒逼自己關注健康問題。
誤讀是造謠的起點,許多謠言都是基于真實信息被斷章取義、曲解或夸大后傳播的。避免被誤導,關鍵在于核實信息來源、全面了解背景、檢查語言邏輯、對比權威數據,并及時關注官方回應。保持理性和警惕,讓我們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不再被謠言裹挾向前。文/王熠冉
[來源:信網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