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按照“提得準、議得透、辦得實”工作導向,青島市政協提案工作辦公室聯合信網傳媒推出“優秀提案背后的故事”系列策劃,以文字和圖片記錄優秀提案背后的精彩故事。典型引路,倡導廣大政協委員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關注民生聚焦發展,提出更多地精品提案,讓資政建言成果真正轉化成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務實舉措,助推青島經濟社會駛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一個人看病或做手術”被票選為人生最孤獨的十件事之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醫療陪診應運而生并且服務需求量日益增長。陪診人員除了陪同患者前往醫院就診外,還可以幫助患者了解就醫流程,幫助患者處理一些就醫過程中的繁瑣事務,如掛號、取藥、繳費等 ,從而減輕患者的壓力和負擔。
然而,陪診服務市場存在著準入門檻低、服務不規范、價格混亂等問題,給患者就醫帶來了諸多不便。為此,在青島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上,青島市政協委員、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外科副主任醫師劉旭提出了關于規范醫療陪診服務的提案。
現有陪診服務尚存缺陷
陪診人員需要具備一定的醫療知識和溝通能力,以便更好地為患者提供服務和支持。“陪診服務目前還處于一個發展階段,無指導性收費標準,相似服務內容卻價格相差巨大,且診療的難易程度與服務的時間長短也難以量化和界定。”劉旭在實際工作中發現,現有的陪診服務準入門檻低,陪診服務隨意性較大。陪診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來源不一,既缺乏系統性培訓,也無專業性指導,未必能真正提供就醫便利,甚至可能加重患者負擔。此外,職業陪診目前還存在權責不明的問題。“我國法律中還沒有針對陪診人員的專門規定,陪診人員也不在國家職業資格目錄中,也無形成熟的行業慣例。”
“醫托”“號販子”“黃牛”不僅導致患者就醫成本增加,還可能因延誤治療時機而給患者帶來更大的健康風險。更為嚴重的是,他們的存在破壞了醫療資源的公平分配原則,損害了社會的公平正義。
說起這份提案,劉旭回憶起兩起讓他深受觸動的事件。一次是外地患者因無法搶到號源,直接乘坐私營大巴車到醫院尋求幫助,最終在門診醫生的幫助下得以聯系到病床。另一次則是患者因多次掛不上號,通過熟人加價加號,卻遭遇了額外的“加急費”,引發了患者對醫院和醫生的誤解。這些事件讓他意識到,陪診服務市場的亂象不僅加重了患者的負擔,還可能損害醫療行業的形象和公信力。
政協委員為規范陪診服務建言獻策
為深入了解陪診服務市場的問題,劉旭委員結合實際工作,在我市幾家重點醫院進行了廣泛的調研。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劉旭出了七項具體的意見建議。包括出臺職業陪診的政策法規、完善行業規范與辦法;加強職業陪診人員、機構和平臺的規范與約束;構建職業陪診企業認證與資質管理機制;區分專業陪診和非專業陪診,建立誠信檔案;加強患者隱私保護;將“陪診人員”納入新職業范疇;以及推動醫療資源均衡化,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等。
“其實最終目的是讓絕大多數患者不必陪診也能輕松就醫。”劉旭表示,他希望通過這份提案能夠引起社會各界對醫療陪診服務市場的關注,推動行業自律和規范化發展。同時,也希望政府能夠加大投入力度,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高醫療服務水平,讓人民群眾能夠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優質的醫療服務。
多部門合力推動陪診服務規范發展
劉旭委員所提提案引起了青島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青島市財政局等相關部門的重視。據了解,目前已有相關部門正在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以推動醫療陪診服務的規范化、專業化發展。
據悉,為解決無陪護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人群就醫存在的諸多困難,切實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提升群眾就醫滿意度,自2023年以來,青島市組織二級及以上52家公立醫療機構推行預約陪診服務,組建了50余支陪診團隊,安排工作人員300余名,截至目前累計開展陪診服務27700余人次,且陪診服務過程均免費。
2024年12月20日由中國水利電力醫學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主題為“匯聚行業智慧 共筑陪診標準”《健康陪診服務規范》團體標準研討暨標準起草工作組成立會議在青島順利召開。這標志著健康陪診服務領域標準化工作的正式啟動。文/趙彥閱
[來源:信網 編輯:趙曉珊]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