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青島市市場監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韓林科做客民生在線,圍繞“守護消費安全 激發消費活力”主題開展的網談中,針對多名網友關心的“消費者遇到辦理預付費后跑路維權難”的問題,韓林科指出,缺乏對預付資金的監管是造成當前預付卡治理難題的主要原因。(詳見《青島市市場監管局:缺乏對預付資金的監管是造成當前預付卡治理難題的主要原因 》)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提前付款的支付方式以享受折扣與便利,預付式消費為消費者帶來效率和實惠,也成為商戶資金回流和營銷宣傳的不二選擇,同時帶動了地方經濟,是消費市場一種重要的商業運營模式。但其中風險重重,商戶“跑路”“退費難”等糾紛屢屢見諸報端,揭示了預付費資金監管的嚴峻現實,公眾對預付費消費模式下消費者權益保護感到十分憂慮。
如今,預付卡為什么會演變成消費者的“噩夢”?究其根源,當前設立預付費資金托管制度的依據多為部門的管理政策、紅頭文件或地方性法規、規章,缺乏一定的強制力、約束力。破解“錢在卡里卻花不了”的困局,亟待尋求剛性解決之道。
預付費資金監管的法規依據始于2012年商務部出臺的《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其適用范圍限定于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業的企業法人。該辦法對非企業法人未作規范,由于缺乏對中小企業甚至個體工商戶發卡行為的行業監管(特別是預付資金監管)是造成當前預付卡治理難題的主要原因。此后,多地雖相繼推出地方性法規,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的預收費監管通知,其效力則限于中小學生(含幼兒園兒童)校外培訓機構。這些規定呈現出多頭治理、碎片化的特征,未能全面覆蓋采用預付費模式的教育、文旅、體育等領域,導致大量機構游離于有效監管之外。
通過第三方監管,防范預付費資金“跑路”風險的嘗試確有存在,現實中運行起來也不容樂觀。如上海某知名培訓機構雖聲稱與銀行合作設立資金監管賬戶,但實際情況卻是合作未達成或賬戶使用寥寥;有大商場“背書”,這在許多家長看來是雙重保障,可實際上商場與機構只是房東與租客的關系,即便收取了機構的保證金,也只是防止出現拖欠租金等行為,并不會為預付費消費兜底。一旦機構關門,商場也立即撇清了兩者之間的關系。
預付費資金監管難以形成合力,消費者的權益保障也因此大打折扣。消費者在支付前,很難判斷商家的實際履約能力和潛在違約風險。在消費者和經營者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商家一旦經營不善或目的不純,不可預測的資金風險便落在了消費者身上。面對預付費監管效能低下,建立預付資金監管平臺,實現信息透明化與風險預警,不失為應對多頭治理難題的有效途徑,但前提是需要有更高層級的法律法規予以明確指導和支持,治理預付費亂象還得“下猛藥”。
近年來,多方呼吁應盡快推動國家層面出臺全面的預付費資金監管法規,搭建全國統一的預付費資金托管平臺,對預付費資金托管的賬戶設置、資金存入時間、撥付時間、撥付標準、平臺責任等提出明確要求,打破行業壁壘,實現監管全覆蓋。其次,理順監管體制,明確責任歸屬,倡導多部門協同監管,消除監管盲區,提升監管效能。此外,加大對預付費商家的涉嫌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同樣至關重要,行政處罰金額對部分商家來說不能只是隔靴搔癢,嚴肅市場紀律,倒逼培訓機構不敢鉆空子經營。
預付費消費模式本身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相當規模的市場需求,呼喚預付費領域法規完善是眾望所盼,需要迎來硬核監管。只有通過法律、監管、消費者自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消除這一消費痛點,讓預付卡回歸其真正的價值與意義。
信網評論員 秦璐
[來源:信網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