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加快推進我市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提案
提案人:魏名君
人工智能是一門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類智能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新技術科學,它促使產業結構發生了全面、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引領了新一輪的科技革命。近年,面對這場科技革命興起帶來的歷史性機遇,我市謀定而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不僅明確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內容重點和階段性要求,也在操作層面提出了發展人工智能的具體方案,今年,更是將人工智能產業確定為重點布局的24條產業鏈之一,再次凸顯了我市不遺余力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決心。目前,我市在人工智能應用端雖已取得一定成績,部分細分領域領先全國甚至全世界,但我們要清醒認識,畢竟新技術落地不會一蹴而就,過程中仍將面臨多方面挑戰。對此,為進一步促進我市人工智能與產業融合發展,讓人工智能“精準賦能深度應用”,特根據個人所在企業發展和調研情況提幾點建議:
一、政策引領,統籌推進
為在新一輪科技競爭中確立領先優勢,近幾年我市先后出臺《青島市“高端制造業+人工智能”攻勢作戰方案(2019—2022年)》《青島市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實施方案》《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2022青島市人工智能精準賦能促進月活動方案》等系列文件,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方面已經先行先試,率先走出了一條應用帶動、智能賦能、融合創新的產業發展之路。為更好推動產業鏈整體向中高端邁進,促進人工智能向更多行業落地拓展。建議繼續加強政策引領,積極進行人工智能產業專項立法方面的探索,統籌推進全場景、全流程、全層級智能化轉型,建設、輸出更多帶動性強、示范效應好的應用案例。
二、重點布局,開放融合
在人工智能產業結構方面,應用端比重較大,芯片制造、技術架構、底層平臺等根技術,是產業基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工智能技術方面,海量的底層數據輸入是依托,數據基礎越豐富,人工智能應用才能越完善,應用場景覆蓋的才能更廣。所以建議:一是堅持重點突破的原則,強化根技術創新的超前布局;二是規范數據標準,建立行業數據庫,提高公共數據開放程度,構建完善的數據生態系統。三是充分利用、調動各方面資源和積極性,打造政府與各業界聯動的創新合作機制,建立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共同促進人工智能方面技術創新和產業應用的協同發展。
三、發揮優勢,形成示范
當前,智能制造已成為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的重要載體。2021年我市已有13家企業入選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廠揭榜單位和優秀場景名單。建議在智能制造方面,總結試點示范工廠經驗,繼續聚焦“智能工廠”和“智慧供應鏈”建設,以數據驅動助力制造效能提升,以產品數字化為核心,推進數字化研發、數字營銷、智能制造和智慧園區等四大業務體系的全面數字化轉型。支持基礎條件好、技術模式領先的優勢企業率先推行智能制造,分行業建設成一批示范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然后再低成本化進行同行業方案垂直推廣,探索形成一批成熟、可復制、可推廣的智能制造新業態、新模式。
四、保護隱私,管控風險
人工智能快速發展過程中及與實體經濟融合過程中,引發的安全風險和科技倫理問題,如隱私侵犯、數據泄露、算法歧視、責任歸屬等越來越受關注。建議堅持包容審慎的監管理念,營造自由、寬松的創新環境,在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保留足夠彈性和空間的前提下,嚴守監管底線,做好風險防控。
[來源:信網 編輯:戴慧慧]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