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按照“提得準、說得對、辦得好”提案工作要求,青島市政協提案工作辦公室聯合信網傳媒推出“優秀提案背后的故事”系列策劃,旨在深入挖掘優秀提案背后的精彩故事,樹立典型,凝聚力量,引導廣大政協委員提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科學性和可行性的精品提案,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青島實踐貢獻智慧和力量。
“律師能直接到村里幫村民解決問題是好事,但是有的時候,來的律師多了,意見不一致,反而讓老百姓更迷糊了。”青島市政協委員李斌是一名律師,法治、民生領域的社會問題一直是他關注的重點。2019年,青島開始了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室的新嘗試,構筑了區-街道-社區(村)一體化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這讓許多專業律師有機會為轄區居民提供免費的法律咨詢、法律援助,并開展普法宣傳等工作,居民矛盾糾紛也得以實現就地化解。李斌在調研時發現,由于街道和社區都有自己的法律顧問,極易出現意見不一致,職責、分工不明確,街道-社區(村)公共法律體系銜接不夠的情況。
為進一步推進街道社區公共法律服務一體化,在青島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上,李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提案提出后,青島市司法局高度重視,青島市副市長于瑞波重點督辦了該項提案。目前青島已推動各區(市)提升村(居)法律顧問經費保障水平。同時,規范流程分級做好顧問選聘工作,建立工作統計制度和評估機制,根據評估結果對村(居)法律顧問進行獎懲。
“足不出戶”即可享法律服務
有糾紛,有法律問題,可以從社區找律師。2019年,青島部分市區建設了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室,構筑了區-街道-社區(村)一體化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這讓居民們“足不出戶”便能享受法律服務。但在實際開展過程中,青島市政協委員、山東文斌律師事務所主任李斌發現,這項“便民”服務的“細枝末節”還可以再完善些,“比如怎么樣讓街道-社區(村)的公共法律體系銜接更緊密?怎么樣解決律師顧問職責分工不明確?”
此外,由于經費不足、投入不高,也導致個別有大量法律業務要處理的社區律師顧問的工作積極性不高,下社區的動力不足,根本無法兼顧街道、社區(村)大量的群眾法律需求。
委員支招推進街道社區公共法律服務一體化
“如果這些矛盾問題不解決,群眾法律咨詢時將無所適從,這也失去了一體化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設立初衷。”在提案中,李斌委員建議青島以街道為單位,為每個街道配備“法律顧問-公共法律服務團”,綜合為街道、社區(村)提供法律服務。
同時為避免指派式服務,導致政府花了錢,老百姓沒享受到服務的現象出現,李斌委員建議青島進行公開招標,招募法律服務團隊,提高法律服務付費標準。“建議對有能力、有熱情為人民群眾提供法律服務的律所優先考慮。”
司法局積極落實委員建議
如何推進街道社區公共法律服務一體化,真正為社區居民排憂解難,實現基層法律服務的全覆蓋,青島市司法局對李斌委員提出的提案高度重視,青島市副市長于瑞波重點督辦了該項提案。
目前,青島將加強經費保障力度,推動各區(市)嚴格貫徹落實《青島市村(社區)法律顧問補助經費管理辦法》,提升村(居)法律顧問經費保障水平。同時在提供辦公場所、配備辦公設備、改善辦公條件等方面加大推進力度。
此外,選聘程序也將統一進行規范。公布村(居)法律顧問職責任務和選聘條件,對于區(市)財政保障經費的,由各區(市)司法局統一選聘組成“村(居)法律顧問服務團”,向鎮街、村(居)選派法律顧問。對于鎮街或村居保障經費的,由區(市)司法局在適當的范圍內公布有關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基本信息和近年來的業績、執業信譽等情況,指導鎮街或村(居)做好選聘工作。
而在具體實施中,青島司法局也將嚴格監督管理,建立法律顧問行為規范、工作日志、工作臺賬、服務標準和工作評價機制。建立“村(居)法律顧問”工作統計制度,及時掌握工作進展情況。建立評估機制,區(市)司法局負責每年對村(居)法律顧問工作進行評估。通過檢查工作臺賬、聽取村(居)“兩委”班子和群眾意見等形式評估村(居)法律顧問的工作情況,根據評估結果對村(居)法律顧問進行獎懲。文/信網記者 顧青青[來源:信網 編輯:陳燭光]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