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6月13日訊(記者 趙彥閱)金融如同“血液”,不僅是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動力,也是一個城市經濟繁榮發達與否的重要基礎和標志。近日,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介紹優化金融領域營商環境的具體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全市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連續突破兩個千億級臺階、本外幣存貸比分別高于全國、全省25個和22個百分點、普惠小微貸款余額也呈增長趨勢……這無不彰顯著青島金融業的底厚根深。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作為千行百業的前導型產業,金融業具有服務業高度集中、資源集聚、區域輻射帶動等功能特性,能夠持續不斷為城市賦能,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引擎。
“供血”能力持續提升
青島一直高度重視金融業的價值,通過加強金融與實體的鏈接,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精度和力度。在傳統的銀行信貸領域,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精準有力,貸款總量不斷提升,信貸結構不斷優化。
根據此次新聞發布會上發布的數據,今年以來,青島市貸款保持快速增長,金融更多流入生產經營領域,對實體經濟的“供血”能力持續提升。截至4月末,全市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2.84萬億元,連續突破兩個千億級臺階,1至4月新增貸款1450億元,超去年全年新增額的一半。本外幣存貸比107.3%,分別高于全國、全省25個和22個百分點。全市普惠小微貸款余額2424億元,同比增長27.36%,1至4月新增1219億元。
不僅利率下降,企業融資負擔持續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性的金融組織也成為優化金融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22年末,青島納入監管及統計監測的地方金融組織共275家,向社會各方面提供資金支持余額近1700億元。這些組織中不僅有以支農支小為特色的小額貸款公司,也有為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發行債券等融資提供擔保增信服務的融資擔保公司,還有滿足短期、應急融資需求的典當行以及具有融資融物優勢的融資租賃公司等等。
以項目為切入點精準“滴灌”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說到底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實體經濟長期面臨的融資約束難題,提升金融供給與實體經濟的匹配性,引導金融資源更好地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今年青島金融以一個個具體的項目為切入點,讓“活水”精準“滴灌”實體經濟。
根據2023年“春雨行動”最新梳理的重點融資項目及需求:新舊動能轉換方面,共梳理重點建設類項目363個,總投資9391億元;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及服務黃河戰略方面,共梳理綠色制造示范企業項目50個,服務黃河戰略重點企業項目625個;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方面,共梳理城市更新建設類項目(低效片區開發建設)350個,計劃投資955億元;24條產業鏈方面,共梳理獨角獸企業項目15個,山東省瞪羚企業項目220個,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項目148個,山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項目320個,青島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項目7654個,青島市雛鷹企業項目486個。
據了解,這些項目名單以及融資需求,已經發送至青島各大金融機構。此外,青島還將組織金融輔導員團隊,對重點項目持續跟進、摸排、挖掘融資需求并推進融資落實落地,引導金融機構聚焦城市戰略、重點項目、重點產業鏈、民營和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關鍵環節。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長效有力
營商環境好不好,市場主體感受最直接,也最有發言權。在行業監管的過程中,青島市地方金融監管局注重更好發揮地方金融組織多元化金融服務的優勢,靈活、便捷支持青島中小微企業、涉農企業等市場主體發展。在過去的一年中,市地方金融監管局會同市財政、民營、商務等部門先后出臺了《青島市中小微企業政策性轉貸融資工作管理辦法》《青島市支持中小微外貿企業匯率避險增信服務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引導機構結合優勢、找準定位,做好差異化普惠服務的文章,創新產品、優化流程,為更多的企業、個體提供金融服務支撐。
在金融資本的灌溉下,青島實體經濟發展勢頭向好,經濟社會呈現出“虛實相融”保民生、穩增長的圖景: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快速成長,為實體經濟提供新動能;一批企業利用并購重組等金融工具,實現轉型升級或擴大再生產;一批上市公司、證券基金期貨機構通過產業合作、技術支持等方式,有力地支持了經濟發展。
當前,青島正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著力打造24條重點產業鏈,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打造現代產業先行城市。穩中有進、進中向好的青島金融業,將多方面夯實實體經濟的發展基礎,為城市騰飛提供源源動力。[信網·信號新聞]
[來源:信網 編輯:戴慧慧]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