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已經公布,一邊有家長說著孩子終于可以松口氣了,另一邊有家長趁在學科類培訓關停前再沖一沖。這種“畸形”的產生說明并非所有人都從心底里接受了減負。
此次“雙減”政策實施,全國共9個試點地區,青島不在其中,根據信網記者探訪結果,青島目前仍有多家培訓機構尚在營業,晚上八點半,門口仍有許多等著接孩子下課回家的家長,熱情絲毫沒有減退。
“雙減”意見落實執行是為了減輕學生負擔、緩解家長焦慮,輔導機構雖已做好轉型準備,但仍不愿放棄最后的市場,“最后的狂歡”反而給家長和學生帶來的壓迫感,畢竟以后可能沒機會補習了。
由此可以預見,未來可能有部分家長會因為找不到學科類補習班而煩惱、焦慮,課外輔導仍會以一對一、拼小班等形式存在。破解每逢暑期刷題補課難題,還需從思想上入手。
“別家的孩子都報了,我們家也不能落下。”是不少家長對與輔導班的態度,培訓機構利用家長“不愿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攀比心理,進行營銷,讓家長認為校外培訓是“剛需”。
對于培訓班的學生,他們覺得暑假和上學沒什么兩樣,“反正都是上課,只不過是換了個地方,換了個老師。而且我們班好幾個人都跟我報了一樣的課,就跟在學校里天天能見到一樣。”這樣的假期又有什么意義。也有家長計劃著假期讓孩子學學興趣愛好,帶孩子外出長長見識,眼看假期近了,別家孩子有針對性的報了各種學科輔導,自己又不甘落后,只能改變計劃。
學習的過程需要勞逸結合,拓展見識、提高認知對于孩子成長同樣重要,類似的教育理念,多數家長都十分清楚,但卻很難做到不“雞娃”。人生是一場長跑,“雙減”政策的發布讓學生在跑道上適當減速,不至于過度勞累,而影響后續發力。
培訓機構不可唯利是圖,家長需從心理上接受現實,報班不盲從,不跟風,從孩子意愿和興趣出發,更有利于成長。
信網評論員 孫寶震
[來源:信網 編輯:亞麥]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