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1月2日訊 從郯城路火車站發往臥龍村,單程近50公里,共60個站點,最高票價7元,每天五班車定時發車,途經沿海一線、商業區、大學、村莊、集市,到達臥龍村,沿途既有山海相連的美景,也有民風淳樸的人情味兒。自1997年4月1日線路開通至今,公交集團311路線已經駛過了20年的風雨歷程,2018年1月1日將正式停運。
客流冷清40多個站點上客人數為0
12月28日上午6時10分許,在311路線所在的公交集團隧道巴士有限公司四川路17號停車場內,駕駛員劉金勇、乘務員紀永娜已經開始做發車前的準備工作。打卡、擦車、檢查車輛。“在這條線路上干了8年,現在線路要取消了,這兩天都是倒數著算日子了。”紀永娜半開玩笑地說道。
6時45分,車輛準時從郯城路火車站發出。一路上,車廂內都很冷清,偶爾幾站有乘客上車。除海水浴場、市政府、遠洋廣場、青島大學、嶗山區政府南站這幾個站點有乘客上車外,其他站點上車人數均為0。車輛行駛到海大嶗山校區站時,乘客基本都已經下車了。8時40分許,車輛到達臥龍村,稍作休息后便匆匆返程,而回程客流卻并沒有增加多少,車輛行駛到遠洋廣場時,車廂內便已經沒有乘客了。311路公交車里沒有空調,從運行開始車廂內就格外冷清。“冬天沒有空調的公交車就靠乘客攢點熱乎氣兒,乘客一少,車廂里空蕩蕩的,就覺得更冷了。”紀永娜說,一到冬天她都要在身上貼好幾張暖寶寶,否則“根本扛不住”。
上午11時,車輛回到輪渡停車場,紀永娜查看了一下收入情況。“一共賣出22元現金,打卡收入33元,賣出去的票都是1元、1.5元的,基本上坐幾站就下了,更不用說坐全程的了。”據紀永娜介紹,自己和師傅一天跑兩趟車,通常客流都達不到100人次,基本上都是10多個站點能有幾個人零星上車。“有時候遇上趕集的日子,一時半會又沒有其他車來的情況下,能多拉點人。”紀永娜說。
曾經“客流爆滿” 駕乘人員和當地老鄉“像親人”
“你別看現在乘客少了,之前可不是這樣的,那個時候,人都多得拉不完。”311路線駕駛員劉金勇今年53歲,已經在311路公交車上運行了16年了,可以說見證了311路線的發展歷程。據劉師傅介紹,311路線的開通,改變了當地居民的出行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嶗山旅游業的發展。“311路線可以說是第一條開進北九水的旅游公交線路,之前110路也到嶗山,但是因為這條線路發車時間都特別早,有點像通勤車,很多人都不知道,311開通后,以旅游功能為主,不久便受到關注,乘坐的人也是越來越多。”劉金勇告訴信網,當時311路線客流爆滿,需要加車才能滿足乘客出行需求。“直到后期公交365路線開通,人還是多得拉不了。”劉金勇說,隨著嶗山旅游的不斷發展,景區觀光巴士開始盛行,311路線便不再進入景區,改由火車站發往臥龍村。
運行16年,劉金勇最大的感受就是和當地老鄉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這么多年了,和當地老鄉的感情就像親人一樣了。”劉金勇說,有的時候自己帶著朋友去北九水玩,由于對北九水太過熟悉,朋友往往感覺很驚奇,說他“就像當地人一樣”;日常行車過程中,劉金勇時常會收到嶗山當地乘客帶給他的蔬菜和水果,得知311路線要停運的消息后,當地老鄉問他“那以后你不跑這兒了,蔬菜和水果怎么給你”,感動之余,劉金勇開玩笑地說告訴老鄉:“沒事,我到時候自己來吃”。不僅如此,311路線的全體駕乘人員還常年對北宅我樂社區的殘障老人史玉菊提供幫助,每年櫻桃成熟季,311路線都會開通“櫻桃采摘快車”,幫助老人度過難關。
市民出行方式多樣化 老牌旅游線作用減弱
從當初的“客流爆滿”,到現在的“門前冷落”,311路線這條老牌旅游線路的現狀與當年的盛況形成了明顯的對比。公交集團隧道巴士有限公司第五分公司經理周斌告訴信網,客流下降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通往臥龍村公交線路的增多,分散了一部分客流,另一方面,311路線線路相對較長,一小時免費換乘政策實施后,線路之間換乘費用降低,市民前往北九水有了更多的選擇,不過,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近幾年私家車增多,自駕游、跟團游等旅游方式的改變,造成了311路線客流量不斷減少。”周斌說,311路線途經站點與321路、110路、112路等多條線路有重合,取消后,并不會對市民出行造成太大影響,市民可以通過換乘其他車輛到達。
運行20年終要揮手作別
紀永娜在311路公交車上運行了八年,八年間,她從一名青蔥少女,成為了一個五歲孩子的母親,是311路陪伴她一路成長。八年間,紀永娜通過311路公交車這一窗口,目睹了城市的發展變化,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也明顯感受到這條線路不再被人們所需要了,雖然心里有些失落,但是這條線路曾經為當地老鄉和外地游客提供過幫助,就算最后退出了歷史舞臺,也沒什么可惋惜的。”紀永娜說,311路線停運后,她將帶著“山里嫚兒”的名字,繼續在其他線路上為市民提供貼心的出行服務。
信網全媒體記者 顧青青 通訊員 衣彥飛
[編輯:亞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