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11月17日訊 進入11月份,市南區的八大關、太平角區域再次成為“網紅”,這里色彩絢麗的秋葉和優美環境,讓游客贊嘆。其實類似八大關、太平角區域的優美環境,在市南區還有很多,不經意間你會發現家門口的小路也有“網紅”的潛質。信網(熱線0532-80889431)了解到,2017年年初市南區圍繞建設時尚幸福的現代化國際城區總要求,提出了“全區域5A級景區化建設”的目標,創建良好的城市發展環境,完善城市服務功能,深入打造“潔凈市南、凈善境美”城市管理服務品牌,進一步提升城區品質,逐步形成“山、海、灣、城”景區化管理格局,環境面貌大為改善,城區功能不斷完善,城區品質顯著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
“精雕細琢”打造潔凈城區
“這種垃圾箱還是頭一次見,設計得非常科學,投放分類一目了然。”從去年開始,來青島旅游的游客發現,市南區在各景區都換上了新的垃圾桶,這種新型垃圾箱與原來不同的地方是,這個垃圾箱寬度是原來的近2倍,由4個小收集箱組合而成,并且垃圾桶的表面一直保持著潔凈,沒有灰塵等污染物。來自江西的游客熊先生在市南區五四廣場上,手拿一個飲料瓶和一張用過的濕巾,認真根據說明將飲料瓶子投放到瓶裝類垃圾收集箱內,將濕巾投放到其他垃圾箱內。
市南區環衛保潔全面實施標準化管理,精細化作業,以機械化清掃為主,增加道路高壓沖洗頻率,對市南區180條道路每日2次灑水降塵作業、191條道路高壓沖洗作業,投入2臺大型多功能抑塵車對建筑工地周邊區域及路段進行抑塵作業,實現主要干道機械清掃率100%。探索實施了一撿、二摳、三拔、四清、五掃的道路保潔“五步法”,道路保潔由清掃轉入“精掃”,道路深度保潔又上新臺階。優化收運方式,嚴格執行錯峰收運,新購5輛小型垃圾收運車,提高效率、減少擾民,垃圾收運作業水平再提升。
建立保潔、垃圾清運“一家管”工作機制。以街道為單位建立網格化環衛作業工作站,以社區為單位劃分作業片,作業區域實行站長、片長責任制,每個網格 “定崗、定人、定標、定責”,有效推動街道辦事處與環衛作業工作站的雙向聯動,形成一把掃帚掃到底,保潔、垃圾清運“一家管”工作局面。深化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收集。已在60個社區、11處農貿市場、39所中小學校、1800余家大中型餐飲企業和178家駐區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開展垃圾分類收集,涉及居民18.1萬戶。在居民區設置323個廢舊衣物回收箱,供周邊居民投放廢舊衣物,有效提高可回收物品利用效率。
“繡花功夫”打造景觀城區
細心的市民發現,近期剛美化提升的隆德路人行道旁設置了設計新穎,風格統一的新式鐵藝花箱,栽植應季花卉妝點道路環境,新設計的鐵藝花箱以青島標志性建筑“棧橋”作為主要元素,將百年青島的城市形象融入到“城市家具”之中。花箱以深色鐵質材料為框架,配以白色防風布,分為大小兩種尺寸,大小搭配,分組擺放,沿路共設置30余組花箱。
隆德路人行道整治提升也頗具匠心,根據道路坡度沿擋墻設計砌筑了兩處花壇,種植常綠植物,與沿路花箱相應成景。在人行道中每隔14米鋪設一塊大理石浮雕板,圖案多以花卉植物為主與花箱搭配,相得益彰。經過施工人員精雕細琢,在擋車柱、檢查井、沿路桿件底部和人行道邊縫處都進行抹灰處理,并點綴小塊鵝卵石,增加道路美感。紅島路人行道護欄設計同樣融入“青島城市元素”,以棧橋圖案為標志,彰顯城市特色,并在護欄邊緣處設置反光條,保證夜間能夠同樣起到警示作用。
在城市景觀方面,市南區創新實施了“特色景觀+N”工程。今年,市南區實施樓院改造、街角“口袋”公園綠化提升等工程,改造八大峽廣場、八大關景區及東海路等道路綠地,形成更多“一路一景”、“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城市園林景觀。
此外,市南區還在深入推進一路一檔、一渠一檔、一樹一檔等精細化管理,已完成517條市政道路、35條暗渠、117棵古樹名木的登記建檔工作。做好園林植物保護,成立園林植物保護中心,對轄區園林植物病蟲害、種植土進行檢測,對園林植物的整形修剪等養護管理進行指導。做好區域內浮山的整治及日常管理,對植物日常養護和山林防火進行監督檢查及考核,保護山林安全。
“精益求精”打造智能城區
市南區景點多,游客多,為幫助居民和游客在游覽過程中獲取園林植物知識,市南區區城市管理局為景區樹木統一制作了二維碼新型樹牌。與以往樹牌不同,這種樹牌上除了有樹木名稱、科屬等內容外,還有兩個二維碼圖形。其中一個二維碼鏈接到植物信息庫,顯示出關于該樹種的形態特征、生長習性、栽培技術、繁殖方法、圖片等知識;另一個二維碼鏈接到海濱風景區網站,幫助游客了解所在景點及周邊景點簡介及乘車線路等信息,極大方便了游客的出行。目前,海濱風景區內已有800余棵樹木掛上了“二維碼”樹牌。
在棧橋4個出入口安裝閘機,并配套安裝了景區人流監測系統,當景區人數達到規定承載數的80%,系統報警提示后暫時關閉入口,確保客流量控制在規定承載范圍之內,在確保游客和棧橋景區安全的同時,有效規范景區秩序。
市南區還加快建設海綿城市,積極引入海綿城市“滲、滯、蓄、凈、用、排”建設理念,結合市政道路維修、園林綠化提升、老舊樓院改造等項目,在八大關區域修建全市首條海綿市政道路、首個市政道路蓄水模塊,年內計劃在八大關、浮山、匯泉廣場、太平角公園等區域完成1.5平方公里海綿城區建設。其中,位于佛濤路和嘉峪關路交界處建設的三塊蓄水池,能對佛濤路北端部分道路雨水及青島植物園南側、太平山山體南麓約15公頃面積匯水面進行雨水分流收集,只要下雨就能收集到雨水,一般中雨的雨量就能存滿,可滿足1萬平米綠地20天澆灑用水。
“公廁服務+N”打造便民城區
男女蹲位、第三空間、城市美容師驛站、手機加油站、碼上導游、城管景區服務站、全自動生態霧化除臭設備……2017年4月份,位于八大關風景區的山海關路多功能集成公廁正式投入使用,讓來如廁的游客眼前一亮。這是一處景區公廁,在原有基礎上改建提升的。“男女廁的比例達到了1:2的標準,能有效解決女性如廁排隊的難題,達到了國家的相關標準要求。市南區城市管理局高級工程師周愛清介紹,這處公廁和之前改造提升的公廁不同的是,以前公廁除臭是用噴香機,用香水掩蓋臭味,這個公廁引入了全自動生態霧化除臭設備,通過噴灑植物制劑進行除臭殺菌,高效徹底分解異味分子,能讓公廁內一直保持植物清香的味道。
這個公廁在第三空間衛生間里還引進了換衣臺,供游客換衣服。 “因為這里是風景區,經常有拍攝婚紗照的新人到公廁換衣服,或者游客也可能因為天熱或天冷,需要更換衣物,這就能最大程度為他們提供方便。”這處公廁的管理員介紹,在第三衛生間設置換衣臺,裝置于公廁墻體,踏板放平時,方便游客穿脫衣服時光腳踩踏,平時不用時可將踏板收起。
市南區推行“公廁服務+N”惠民便民服務理念,堅持“有限空間、無限功能”建設理念和“一廁一景”、“一廁多用”建設標準,今年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山海關、山東路、郯城路、五月風、太平灣雕塑園等5座公廁。目前,市南區公廁數量達117座,在全市率先達到每平方公里3.5座公廁的標準,加快推進多功能集成公廁建設進度,力爭年底前實現轄區每平方公里保有4座公廁的目標。今年市南區還將繼續加大投入,投資1000萬元新建、改建30座多功能集成公廁,并且根據公廁的所處位置著重設置滿足居民或游客的功能,讓公廁最大限度為群眾服務。今年以來,已有40多個區市先后前來參觀學習公廁建設經驗。 信網全媒體首席記者 于曉
[編輯:光影]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