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6月27日訊 每年6月28日是國際癲癇關愛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抗癇人生路,銀杏葉相伴”,“銀杏葉”做為癲癇公益標志,意在呼吁廣大民眾關愛癲癇患者,消除偏見和歧視,同時讓所有從事癲癇專業的工作者從這片“銀杏葉”中感受到責任和榮譽。信網(0532-80889431)從青島市市立醫院了解到,為了普及癲癇病的防病、治病知識,幫助患者及家屬正確認識癲癇,提高癲癇病人的生活質量,本部神經內科和兒科將舉行義診和咨詢活動,屆時,癲癇專家鄭乃智教授和兒科專家張瑞云教授將指導患者和家屬抗擊癲癇。現場將免費發放癲癇知識手冊。
義診時間為2016年6月28日(周二)9:00-11:00。義診地點為市立醫院本部院區門診大廳( 市北區 膠州路1號 )
什么是癲癇?
癲癇是一種由多種病因引起的慢性腦部疾病,以腦神經元過度放電導致反復性、發作性和短暫性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常為特征。
癲癇在任何年齡、地區和種族的人群中都有發病,但以兒童和青少年發病率較高。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腦血管病、癡呆和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的發病率增加,老年人群中癲癇發病率已出現上升的趨勢。
WHO已將癲癇列為重點防治的神經、精神疾病之一
癲癇對于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目前社會上存在對癲癇病的誤解和對癲癇患者的歧視,因而被確診為癲癇可使患者及其家屬產生較嚴重的心理障礙。癲癇發作給患者造成巨大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嚴重影響患者和家庭的生活質量;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及其它診治費用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同時,癲癇患者的保健、教育、就業、婚姻生育等問題,也是患者及其親屬和社會多部門關注的問題。因此,癲癇不僅僅是醫療問題,也是重要的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WHO已將癲癇列為重點防治的神經、精神疾病之一。
70%—80%的患者發作可以控制
各國臨床研究表明,新診斷的癲癇病人,如果接受規范、合理的抗癲癇藥物治療,70%~80%患者的發作是可以控制的,其中60%~70%的病人經2~5年的治療可以停藥。然而在發展中國家,由于人們對癲癇缺乏正確認識以及醫療資源匱乏,大多數癲癇患者得不到合理有效的治療,存在很大的治療缺口(即未得到正規治療的患者的比例,Treatment Gap)。我國活動性癲癇患者的治療缺口達63%。據此估算我國大約有400萬左右活動性癲癇患者沒有得到合理的治療。
癲癇是一種病程長和以臨床反復發作為特點、嚴重威脅患者身心健康的疾病,癲癇的確診和發作類型的準確判斷是正確治療、合理用藥以及預后判斷的先決條件。
[編輯:云彩]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