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指上技藝傳承600多年,青島即墨漁家人巧捏豆面燈祈愿人壽年豐
元宵節將至,青島市即墨區田橫鎮南蘆村的漁家人又開始忙碌起來。心靈手巧的婦女以豆面為原料,經過幾十道工序,一個個造型各異、活靈活現的豆面燈呈現眼前。正月十五元宵節當天人們點亮面燈,或供奉在祠堂,或擺放在屋內,祈愿新的一年人壽年豐。
2月10日,農歷正月十三。記者走進青島市即墨區田橫鎮南蘆村漁家婦女70歲的宋玉芳家中,正巧趕上她和老伴盤坐在炕頭上精心制作豆面燈。神態鮮活的祥龍、金光熠熠的彩鳳、祥瑞靈動的萌蛇、栩栩如生的螃蟹、大蝦、扇貝等造型各異的豆面燈惟妙惟肖,活靈活現。
據了解,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夕,在青島市即墨區沿海漁村,人們有用大黃豆面捏豆面燈迎元宵佳節的特有習俗。所謂“豆面燈”,就是用大黃豆面捏成形態各異的面塑生肖屬相,面塑頂端或背上捏一小碗,內插燈芯,倒入豆油。人們把捏制好的豆面燈在元宵節晚上點燃、放置,寄托著對五谷豐登、魚蝦滿倉、平安幸福的祈盼。
“豆面燈不僅僅是一種面塑,如今已經成為一種情感寄托。”宋玉芳說,每年元宵節前夕,制作豆面燈已經成為烙印在骨子里的習慣。只見這位心靈手巧的老人,盤腿坐于炕上,面團在手中揉捏了幾下便有了雛形,再用牙簽、剪刀等工具進行局部加工。不一會工夫,一個栩栩如生的動物造型豆面燈就做好了。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豆面燈的品種越來越豐富多樣,從最初的幾種逐漸發展到現在的70多種,螃蟹、大蝦、八帶、比管魚、扇貝、琵琶蝦等特色海鮮也被制作成了豆面燈面塑。“今年,我還特意制作了十二生肖造型的豆面燈,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嘗試和創新。”宋玉芳說。
豆面燈寓意美好,制作工藝也別有講究。宋玉芳介紹,豆面燈的制作工藝特別講究,做一盞豆面燈,要把豆面精細研磨,加入少量水把面揉至筋道易定型。再用手沾上少量食用油,將面團揉搓成各種形態各異的生肖屬相。做好之后,用牙簽纏上一點棉花,插在面燈中間當作燈芯。
做好的豆面燈要在正月十五傍晚點亮,放置在家里不同的位置,或者送到祠堂祈福,蘊含著漁家人對五谷豐登、魚蝦滿倉、平安幸福的祈盼。“點燃之后的豆面燈也不能浪費,收起來的豆面燈,先上鍋蒸,然后切成薄片、曬干,等到炒菜的時候撒上一把,就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宋玉芳說道。
在即墨沿海漁村,正月十五元宵節制作豆面燈的習俗已經傳承600多年,一盞盞豆面燈成了漁家文化的獨特標識。
宋玉芳是手藝人,更是守藝人。六七歲時,宋玉芳便跟隨母親學習豆面燈制作技藝,心靈手巧的她制作的豆面燈新穎奇巧,遠近聞名。最盛行的時期,宋玉芳幾天就能用掉50斤的豆面,但如今制作豆面燈的手藝人卻日漸稀少。“只要有人愿意學,我就免費教。”宋玉芳說,為確保技藝傳承后繼有人,宋玉芳經常手把手傳授豆面燈制作技藝。
時代不斷更迭,豆面燈卻依舊如同600年前,只存在于手藝人的一指一塑。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宋祖鋒 通訊員 張濤
[來源:齊魯壹點 編輯:李源菁]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