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機器與人腦“對話”:腦機接口發展應用進入“快車道”
新華社北京4月2日電(記者魏夢佳)連日來,在北京舉辦的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展覽上,來自國內多家科技企業及機構的創新產品吸引了大批參觀者駐足。其中,由中國自主研發的智能腦機系統“北腦一號”頗受關注。
北京芯智達神經技術有限公司業務發展總監李園正為人們介紹腦機接口產品及功能。展臺視頻中,一名因漸凍癥導致言語障礙并在硬腦膜外植入“北腦一號”的患者正在電腦前訓練,通過“意念”輸出言語,之后“幫我找醫生”幾個漢字閃現于屏幕上。
據介紹,目前“北腦一號”已在北京三所重點醫院完成三例人體植入手術,至今患者狀態良好。“漸凍癥導致言語障礙者在術后通過訓練已能解碼60多個中文常用字詞,正逐步在腦機接口幫助下,重建中文交流能力。”李園說。
腦機接口設備可捕捉和解碼大腦信號,讓大腦與機器“對話”,再控制輔助設備做出動作。這項人機交互的前沿技術正展現出無限可能性,引領從基礎研究到多產業融合的深刻變革。
在腦機接口創新發展與應用論壇上,來自腦科學研究機構、醫院、高校、企業等多領域專家,圍繞腦機接口技術發展及產業應用分享經驗,討論熱切。
“腦機接口作為多學科交叉的前沿技術,已引起全球廣泛關注,相關技術發展與產業應用進入快車道。”中國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說,隨著技術成熟發展,腦機接口發展從萌芽期進入關鍵階段。
近年來,中國出臺系列政策,加強腦機接口研發部署及產業布局。記者從論壇上獲悉,目前中國已實現通過腦機接口輔助疾病診斷、實現高風險作業安全監測、促進運動康復以及帕金森、癲癇等腦疾病神經調控治療等場景應用。
中國自主研制的可用于帕金森病等神經功能性疾病治療的腦起搏器、腦電采集康復訓練設備、腦電大模型……此次論壇上,腦機接口產業聯盟發布的《2025腦機接口十大創新成果》展示了中國腦機接口技術產業化能力和巨大應用潛能。
今年1月,北京出臺《加快北京市腦機接口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5-2030年)》。據此方案,到2030年,北京腦機接口產業生態初步形成,技術創新體系逐漸完善,實現腦機接口創新產品在醫療、康養、工業、教育等領域的規模化商用。
此次論壇上,腦機接口聯合創新中心揭牌、腦機接口臨床應用場景平臺簽約等活動也密集展開,搭建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平臺,推動腦機接口研發及應用。
北京一位因脊髓損傷四肢癱瘓10多年的患者,在顱骨植入半侵入式腦機接口一年多后可以自己端起小水杯喝水……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院長趙國光向與會者介紹與清華大學合作的這一腦機接口臨床應用案例。
“腦機接口通過記錄和解讀大腦信號,可以實現大腦和計算機之間的通信。”趙國光表示,全球有著龐大的腦網絡疾病患者群,“未來,腦機接口在失語癥、阿爾茨海默病、抑郁癥、漸凍癥等疾病方面的應用需求非常大。”
“當前腦機接口技術發展突飛猛進,臨床對腦機接口的需求極為旺盛。”神經外科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繼宗說,腦機接口為解決治愈難、后遺癥多、經濟負擔重的腦重大疾病治療開辟了新路徑,發揮出積極作用。
參會者的熱情與專家學者的熱切討論,讓人們看到腦機接口未來發展的巨大空間及潛能。但不少業界人士指出,當前腦機接口距大規模、實用化、產業化應用還存在一定距離,其在科學原理、技術性、安全性、倫理等諸多方面還面臨許多挑戰和難題。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所長羅敏敏表示,腦機接口目前主要應用的還是醫療場景,未來實現向消費級產品的跨越、擴大應用場景還需攻克難關,“可穿戴、低功耗、高續航的非常小型的腦機接口對未來進入消費市場非常重要。”
[來源:新華社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