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棚第四次升級沾化冬棗上市時間將再提前
“我這幾個大棚全部實現了溫度自動控制,大棚里的溫度、濕度、光照強度、二氧化碳含量,土壤的溫度、濕度等數據,在手機微信小程序上一目了然。”近日,在濱州市沾化區,剛剛完成一輪澆水施肥的棗農羅志華告訴記者,隨著冬棗大棚設施的一次次升級,冬棗樹的發芽時間已經提前到了農歷正月,他負責的羅家冬棗融合示范園從正月初六就開始忙碌起來,“過去冬棗樹的管護全靠經驗,現在靠數據”。
羅志華家發芽最早的冬棗樹來自兩個冬暖大棚,這兩個大棚于2024年春季進行了第四次升級:大棚墻體加厚,增設了自動卷簾被、溫度自動控制系統。這樣的大棚,即使最冷的冬季也不需要供暖設施,晴朗的白天棚內溫度能達到34℃-35℃,夜間不低于12℃。隨著設施設備的升級,冬棗的所有“日程表”都提前了。
“這兩個冬暖大棚里的冬棗,預計7月就能批量上市。從9月提前到7月,兩個月的時間差能讓棚里的二代冬棗身價倍增——售價從30元一斤提高到200元。”羅志華說。
大棚升級還在進行中,最近幾天,羅志華剛剛訂購了大棚里用的空氣能空調。“冬棗采摘時的溫度對品質有直接影響,所以我們這里的種植戶都習慣一大早采摘。等到太陽直曬的時候再采摘,影響冬棗的口感。空調就是為解決這個問題準備的,7月最熱的時候能把夜間的棚內溫度控制在15℃以內,保證冬棗的口感。”
設施設備的升級必然需要不小的投入,棗農能承受嗎?羅志華告訴記者,兩個大棚的第四次升級預計總共需要花費約80萬元,而各級政府給予的扶持資金差不多能覆蓋投入的一半。“有了政府的支持,資金壓力大大減輕。”羅志華說,他們示范園區溫控大棚有15個,剩余的13個溫控大棚也即將迎來第四次升級。
從露天種植到普通大棚,從鋼架大棚到冬暖大棚。設施設備的升級帶來了沾化冬棗產量和品質的雙提升。近年來,沾化區堅持推進實施冬棗產業“雙增雙提”工程,拿出真金白銀鼓勵棗農上大棚、上設備,引導棗農由過去的粗放式管理向自動化、智能化、精細化管理邁進。除了直接為示范項目提供扶持資金外,沾化區今年還計劃發放全額貼息大棚貸款5000萬元。
此外,各級政府也在積極引導棗農嘗試立體種植、融合發展,鼓勵在冬棗大棚里套種中草藥、瓜果,開展采摘、研學游等業務。
記者 韓凱 通訊員 宋其波 報道
[來源:大眾日報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