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微生物助力,爛菜葉變寶!山東尾菜處理技術獲突破
微生物施“魔法”,爛菜葉變營養劑
3萬畝試驗田畝均增收超千元
以往,田間地頭堆積如山的蔬菜尾菜隨處可見,這些老百姓口中的“爛菜葉”含水率高、保存期短,很容易腐爛。這些曾令人頭疼的“綠色垃圾”,如今正經歷一場蛻變——在微生物的“魔法”作用下,化作滋養沃土的有機肥。
3月17日,在沃地豐生物肥料科技(山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沃地豐”)尾菜處理技術研發中心,科研人員手持移液槍,將不同配比的菌液精準滴入培養基。玻璃器皿中,乳白色的菌液看似平靜,實則暗藏“千軍萬馬”。
“我們篩選出的7株核心菌種各有絕技,3號菌能在零下環境中保持活性,5號菌專門抑制土傳病菌,7號菌負責分解纖維素……”沃地豐負責人屈凡河輕旋試管。這些肉眼難見的微生物是“蔬菜尾菜快速腐解菌劑”,正是破解尾菜處理困局的關鍵。
傳統堆肥,菜葉腐熟需要3個月,且易產生惡臭、招致病蟲害。沃地豐又是如何讓這些蔬菜尾菜變廢為寶的呢?
這就要從一項科研成果的技術轉化說起——前不久,沃地豐成功轉化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蔬菜尾菜生物快腐還田技術”,在滕州市大塢鎮設立尾菜處理中心,為解決蔬菜尾菜難題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大塢鎮盛產馬鈴薯、大白菜等蔬菜,蔬菜尾菜一度讓菜農頭痛不已。“田間地頭沒有價值的蔬菜尾菜也能變廢為寶了!”屈凡河說,沃地豐通過“低溫快腐菌劑+定向抑菌技術”的組合拳,將腐解周期壓縮至20天,病原菌滅活率達99%。
在尾菜處理中心,記者見到了“神奇”一幕:摻入菌劑的尾菜堆溫度顯示為62℃,蒸騰的熱氣中,碎菜葉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轉化為深褐色腐殖質。
菜農在田間直接噴灑菌劑,處理后的尾菜“搖身一變”,可直接轉化為土壤修復菌劑,配合農機旋耕作業實現“即收即還”,真正將污染源轉化為營養源。采用這種方式,尾菜無需集中轉運即可在種植區原位腐解,大幅降低運輸成本與二次污染風險。經過測試,生態端項目區土壤有機質年均提升0.2%,相當于每畝土地每年“吃掉”43千克二氧化碳。
微生物“魔法”的背后,有一筆“生態經濟賬”。屈凡河拿起手機算起來:如果大面積推廣開來,尾菜處理轉化為菌肥后每噸產值達600-1200元;農戶端使用菌肥的3萬畝試驗田,辣椒畝均增產30%,農藥支出減少35%,每畝綜合收益增加1280元。
更深遠的變化,發生在產業鏈上。在沃地豐示范帶動下,滕州涌現出16家環??萍计髽I,形成從菌種研發、設備制造到碳匯開發的綠色產業集群。當地研發的移動式尾菜處理車,已服務內蒙古、新疆等地的農業園區。
“剛開始推廣菌肥時,菜農們半信半疑。”大塢鎮副鎮長黃道麗說,2021年,鎮政府聯合沃地豐開展試點:80畝白菜地施用菌肥后,不僅產量增加20%,還因品相優良每斤多賣0.15元。如今大塢鎮尾菜綜合利用率達92%,12個村集體通過廢棄物收儲年增收超15萬元。
眼下,沃地豐的“微生物云腦”中心正在調試,大屏上跳動著全國287個合作基地的實時數據。“我們在新疆將棉花秸稈轉化為育苗基質,在內蒙古用牛羊糞合成草原修復劑。明年計劃建成100個分布式處理中心,讓農業廢棄物就地‘再生’。”屈凡河說,這種創新模式正獲得國際認可。
目前,滕州大塢鎮微生物菌研發中心已篩選出30余株功能菌種,其中7株核心菌種實現產業化應用,在大塢鎮、官橋鎮等地建設3萬畝種養循環試驗田,使小麥種植成本降低8%、畝產增加30%以上。
(大眾新聞·大眾日報記者 孟令洋 通訊員 王廣吉 趙中浩)
[來源:大眾日報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