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家門口就業機會多,看山東多元農民工就業的“三變”
隨著城鄉融合深化和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農民工就業選擇更加
多元農民工就業“三變”
自家果棚里,返鄉新農人正有條不紊地介紹著自家大櫻桃;農民工專場招聘會上,求職者聚精會神聆聽招聘宣講……記者近日走訪發現,隨著產業梯度轉移加速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持續深化、新業態新模式持續發展,農民工這一群體的就業結構、場景等也悄然出現了新變化。
持證上崗漸成“剛需”
“請問您這兒招月嫂嗎?能立即上崗嗎?”“招月嫂,但必須有相關證件才能上崗。”近日,在煙臺市芝罘區萬達廣場一樓的招聘會現場,有月嫂經驗卻沒有月嫂證的農民工趙茜在煙臺暖煦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的招聘攤位前吃了“閉門羹”。
“不過我們有培訓服務,完成培訓并考取證書即可介紹您上崗。”該公司經理柳晴向趙茜介紹。當前,消費者在選擇月嫂、育嬰師時,十分注重工作人員是否有專業證書及具備相關工作經驗,公司在招聘時也同樣重視技能證書。
招聘會結束后,記者來到暖煦家政服務中心,巧遇“返校進修”的月嫂王惠。“我趕著兩家客戶之間的空檔回公司進一步學習。”王惠說,“不同嬰兒、產婦的體質、情況都不同,為了更好地服務客戶,我需要不斷地學習積累。”
王惠來自龍口市諸由觀鎮,過去她在村子里的工廠干包裝工。“那時候是三班倒,一個月也就2000多塊錢。”王惠說,“現在不一樣了,我有知識、技能、證書,干住家月嫂,一個月能掙1萬多,不僅生活條件改善了,整個人的心情、狀態也更好了。這份工作讓我的幸福感、成就感都提升不少。”
“你看,那邊新來參加培訓的姐妹中,好幾個是我們村的。她們看我干得好、掙得多,也想來學技能,從事這行當。”王惠語氣認真起來,“我現在一有空就來進修,不斷提升服務質量。漸漸地,服務過的客戶常常會把我推薦給他們的朋友。”
“持證上崗”已經是當下就業市場的常見詞,甚至是“剛需”。“‘持證上崗’能幫助農民工顯著增收!”煙臺紅海人力資源有限公司直播招聘部負責人任昱菲介紹,“舉個例子,農民工去工地當不需要具備技術和證書的‘小工’,一天收入在150元左右;而考出電工證、叉車證就可以當‘大工’,一天能掙300—400元。”
“家門口”找到滿意工作
近日,在煙臺東星磁性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四號工廠內,來自福山區臧家莊鎮呂家莊村的農民工王念超正在產線旁跟著師傅學習控制燒結爐。“年前我聽朋友說這家企業新廠房投用,用工量比較大,而且待遇不錯。年后正月十四,我就到區里舉辦的農民工專場招聘會,和公司人事了解具體情況,沒幾天就上崗了。”
“以前外出打零工待遇一般,來回的路費成本高,還顧不上家。”王念超說,“現在,當地有許多發展不錯的民營企業,提供了大量工作機會,穩定后我月收入能達到7000元,而且公司提供班車,通勤時間僅需10分鐘。”
據悉,總投資10億元的東星磁材低重稀土磁材項目,規劃生產線及相關設備1150臺套。“新廠房投用后,用工量隨之增加,需要700—800名設備操作工,今年從當地新招聘的農民工有50余名,還會繼續加大招聘力度。”東星磁材人力資源主管佘東晗告訴記者。
在2025年春風行動福山區農民工專場招聘會上,45歲的當地農民工孫強在招聘信息查詢一體機滑動翻看著合適的工作機會。“我是噴漆工,以前當地就業機會少,就想往大城市跑。”孫強說,“現在,當地有不少招噴漆工的企業了,就業機會多了,以后就想在家門口工作。”
新農人返鄉創業,帶動共富
39歲的劉麗麗是“果二代”,也是煙臺市福山區益農信息服務中心主任。2003年大學畢業后,曾在一家酒店的財務部任職。“后來,看著我父親辛苦種的大櫻桃在市場上被商販‘套路’壓價卻束手無策,我便琢磨著自己在網上賣櫻桃。”劉麗麗回憶。
“最開始,我只賣自家的櫻桃。后來成立合作社,帶著周圍的鄉親共同致富。如今,合作社有164戶成員、2000畝的合作種植基地。”劉麗麗說,“我們向合作社農戶收購高品質櫻桃的價格高出市場價1—5元,這些種植戶每年每畝地能增收約2千元。”除了收購鄉親們的櫻桃,她還協助鄉親們對接電商平臺,開設網店,并向他們分享網上開店的經驗。
“老百姓的農產品想要賣出去,最大的制約在于產品不能規模化、標準化。”如何從根本上解決果農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是她一直思考的問題。
2021年底,劉麗麗成立首看家鄉(山東)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以巾幗創業+數字鄉村+城市IP矩陣+云上農文旅大協同模式,全面賦能并啟動運營福山區益農信息服務中心。
“益農信息服務中心主要為農戶打通信息渠道。很多時候,采購商想要優質農產品找不到,老百姓手里有卻賣不動。現在我有了優質資源,可以幫老百姓把優質農產品對接出去、賣個好價格,形成企業對村,或是企業對人、對戶的閉環。”劉麗麗表示,她還要繼續深耕農村,讓家鄉的農產品、土特產走得更遠。
(大眾新聞·大眾日報記者 邢金鈺 通訊員 潘丹丹 邢美騰 劉銘)
[來源:大眾日報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