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家門口減重,更為慢病防治
3月12日清晨5點半,75歲的煙臺市民王存亭便出了門,沿著海邊開始了每天的40分鐘慢走。氣溫回暖,春風不燥,走到微微出汗,渾身別提有多舒坦。
“下午還要到社區的衛生服務中心,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跟著練習八段錦,使用橢圓機和四肢聯動自行車鍛煉。”王存亭說,“鍛煉也上癮,現在一天不運動,渾身難受。”
“2022年7月,社區健康監測發現王大叔多項指標不理想,血壓偏高,收縮壓達到154,還有高血糖和腹型肥胖。”煙臺市萊山區黃海明珠社區衛生服務分中心工作人員郭雪萍告訴記者,由于鍛煉不夠,王存亭的上下肢力量和平衡能力不足。
工作人員在社區的“疾病預防與健康管理云平臺”為王存亭建立了健康檔案,并制訂了運動處方、飲食干預和藥物調整方案。為保證健康計劃能落到實處,社區家庭醫生團隊每月進行跟蹤隨訪。到今年2月體檢,王存亭的體重下降了3千克,收縮壓降到了正常值區間,血糖也下降了;同時,他的肌肉力量顯著增強了,握力和有氧耐力等均大幅提升,整個人精神多了,且沒有出現任何高血壓、糖尿病并發癥的征象。
基層作為健康中國的網底,是筑牢健康屏障中的重要一環。但由于資金投入不足、基層醫療資源短缺、專業人員缺乏等客觀原因,基層在體重管理與慢性病防治中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記者了解到,煙臺市以基層為重點,在煙臺市萊山區黃海明珠社區打造了“聯、防、管、治”慢病防治體系,讓慢性病防治率先在基層破題。
其中,黃海明珠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率先在全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用“疾病預防與健康管理云平臺”,全面掌握和分析居民慢性病用藥、控制情況等信息,做到重點人群管理情況明、底子清;選派6家三級醫院共13名慢性病專家坐診,10名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為群眾制訂體質健康干預計劃。在社區科學健身驛站康復指導區,康復治療師免費為轄區有康復需求的居民進行康復評定、制訂康復計劃并進行康復鍛煉指導。
試點開展以來,該社區居民共接受面對面慢性病篩查、隨訪健康服務164327人次,日均66.8人次。社區居民健康素養由30.4%提高到35.9%,30~70歲人群因四大慢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由15.9%降低至12.0%,居民健身率從16.3%提高到48.9%,人均用鹽量下降了3.2克,鍛煉時長增加了13.1分鐘/日,體重下降了2.6千克,血壓下降了10.25/2.98mmHg,血糖下降了2.53mmol/L。
推動體重管理和慢性病防控的基層互補,能讓更多群眾受益。記者注意到,濟南文化東路街道衛生服務中心中西醫結合減重門診、青島隱珠街道東樓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西醫結合減重門診、威海鯨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減重門診等依托基層醫療機構的減重門診已相繼開設。
淄博張店中魯中醫醫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院也有在社區衛生服務站開設減重門診的打算,“社區衛生服務站是公共衛生服務、慢病服務的主陣地,對于所轄居民的健康情況了解更多,更能精準定位有減肥需求的群體,方便追蹤管理。”
(□通訊員 陳建平 劉曉玉 參與采寫)
本報記者 從春龍 黃鑫
周欣怡
[來源:大眾日報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