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界河兩岸,從“好鄰居”到“一家親”
本報記者 陳曉婉 胡磊
孫亞飛
“山東省里有個河南縣(范縣),河南縣里有個山東鎮(櫻桃園鎮),山東鎮里有個河南村(金村和張扶村),河南村里住著山東人……”
在山東的“西大門”莘縣,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描繪的正是魯豫毗鄰地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奇妙景象。
魯豫兩省同處黃河流域,在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過去,魯豫毗鄰地區由于行政區劃的分割以及遠離山東半島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核心,群眾生活多有不便,經濟也欠發達。
如今,一切都在悄然改變,行政邊界不再是發展邊界。魯豫深化合作的前沿陣地莘縣,正在以“跨界思維”探索著一條推動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產業鏈跨區域協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聯防聯治的發展之路。當下,“山東鎮”里的河南人吃上了山東的自來水,河南縣城邊的山東娃也邁進了河南學校的大門,執法隊伍從各自為戰到“一哨雙響”,隔河相望的企業成為“一區多園”中的發展盟友。
民生突圍 把“咕嘟的水”真正燒開
金堤河,黃河下游重要的一級支流,也是魯豫兩省的界河。莘縣櫻桃園鎮張青營村,梁山好漢“菜園子”張青的故里,就坐落在金堤河畔。
本不大的村子,被河道攔腰分成南北兩半,“一腳跨兩省”。段存嶺的家就在金堤河以南,雖是山東人,他卻生活在河南地界。
30年前從河北岸搬到河南岸以來,老段始終覺得自己是外人,“吃水用電都不方便。”
一條界河,究竟能給兩岸的生活帶來什么不同?
“困難的時候沒啥差別,連黑面窩窩都吃不上。”反而是日子漸漸好起來后,老段覺出了不同——河北岸的村民用上了市政電和自來水,而河南岸卻只能靠私人關系扯電,自己打井喝水。
莘縣位于金堤河南岸的19個村莊、6000余戶群眾,不同程度面臨著用水、用氣以及上學、看病不便的問題。河南岸的村民們心里明白,山東的水、電過河難,隔壁的范縣又操不著“山東村”的心:“說不失落、不羨慕,那是假的。”
由于沒有行政隸屬關系,省際毗鄰地區容易出現客客氣氣但互不買賬的情況。“河兩岸的鄉鎮、縣一直在談協調、談合作,但就像一鍋灶臺上的水,一直在咕嘟,始終沒燒開。”聊城市人大代表、櫻桃園鎮谷疃社區黨總支書記李瑞杰一直在基層任職,他發現,民生斷點問題在河兩岸尤為突出。
轉機始于兩地人大代表的“跨界行動”。去年,聊城市人大常委會與濮陽市人大常委會深化區域合作,共同啟動實施跨省人大代表聯絡共建行動。很快,8處魯豫毗鄰地區人大代表交流聯絡平臺就在莘縣及河南范縣、濮陽縣的鄉鎮扎了根。
“聯絡平臺每周三安排兩名人大代表進站接待群眾、收集意見,縣級人大常委會定期調度、轉辦交辦,并監督落實。”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顧磊介紹。
借助魯豫毗鄰地區人大代表交流聯絡平臺,李瑞杰提出了“金堤河南岸莘縣老百姓就近使用范縣供應的自來水、天然氣和寬帶”的建議。經兩縣研究磋商、積極協調,莘縣4個鎮2萬多名群眾用上了范縣水電,并實現了義務教育就近入學和醫保跨省繳費報銷。
如今,當老段擰開爐灶,藍色的火苗躍動,他真真切切感受到,南岸北岸“兩片天”的日子終于過去了。
產業共舞 把發展“洼地”建成合作“高地”
“各掃門前雪”的固有思維在民生領域破冰后,金堤河兩岸主動打破行政區劃壁壘,開拓發展空間。
古云鎮是莘縣最靠南的鄉鎮,幾乎被河南包圍,鎮黨委書記吳文國在思考自身的發展路徑時,已經習慣了將河南范縣、濮陽縣的產業布局考慮在內。濮陽是中原油田所在地,帶動起魯豫邊界多個化工產業園區;莘縣鹽礦資源豐富,也帶動起一大批鹽化工企業。兩地企業往來密切,互有投資。在古云鎮附近,已初步形成化工產業集群。
坐落在古云鎮的莘縣華祥鹽化有限公司是鹽化工產業鏈上游企業,其生產的氯氣、氫氣、燒堿等是基礎工業原料,廣泛應用在造紙、印染、醫藥、建材等眾多行業領域。該公司總經理魏祿聚粗略數了數:“光范縣王樓鎮濮王化工產業園里,就有8家企業的基礎原料是我們提供的。”
盡管企業間一直有合作,但由于省際邊界的存在,企業還是在不經意間被劃歸為不同的利益主體,進而誘發人才、資金、項目等的爭奪。
隨著要素資源從邊緣地區向大都市集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大家意識到:“再相互消耗下去,只能兩敗俱傷。”
“我們和河南的王樓鎮、柳屯鎮多次探討,建立了三鎮化工領域人才共享合作機制。”吳文國說,新機制下,三地黨委政府監督,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招引的人才在企業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共同使用,讓有限的人才最大限度發揮價值。
在企業層面,政府搭臺組織了跨省的企業家聯誼站,華祥鹽化通過這個聯誼站,與可利威化工有限公司等4家濮王化工產業園內的企業簽訂液氯、燒堿長期采購協議,年增收6500萬元。
目前,莘縣、范縣、濮陽縣正依托莘縣古云化工產業園、范縣濮王化工產業園和濮陽縣戶部寨化工園區,按照“一區多園”合作模式,探索打造魯豫省際高端化工產業合作區,推動產業鏈原料互供、資源共享、產業共促。
流域之治 暢通微循環促進大循環
魯豫毗鄰地區地緣相近,水系相連。過去,由于兩省治理不同步,金堤河河道淤積堵塞、堤防殘破不全、防汛道路不貫通等問題突出,每逢汛期,沿河居民都提心吊膽。
“我們與范縣合作,對金堤河12公里河道進行清淤,重建金堤河姬樓段危橋,建設鋼壩閘,有效提升了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和河道防洪能力。”莘縣縣長張云生介紹。同時,莘縣櫻桃園鎮和范縣城關鎮還將挖出的淤泥就地培堤,新增沿河耕地800余畝,“水患河”成了造福周邊群眾的“幸福河”。
在市級層面,聊城市與濮陽市簽訂跨省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框架協議、跨省水利事業發展協議、邊界河湖管理保護合作協議、毗鄰地區濕地生態協同保護合作協議等,建立生態環境聯合執法機制,開展重點企業聯合監管。
在省級層面,魯豫兩省聯合印發《魯豫毗鄰地區合作發展實施方案》,縱深推進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深化魯豫毗鄰地區交流合作。去年底,魯豫毗鄰地區合作發展第一次聯席會議召開,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推動魯豫毗鄰地區共商共建共享共贏,打造省際毗鄰地區合作發展新樣板。
記者從省發展改革委了解到,目前,魯豫兩省正按照“大戰略、小切口”的思路,選擇東明縣與濮陽縣、莘縣與范縣、陽谷縣與臺前縣、曹縣與蘭考縣,以及聊城市高鐵新區與濮陽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等,共同謀劃實施一批新的合作事項,帶動毗鄰地區全方位深化合作、共進共贏。
“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視角下審視,推動魯豫毗鄰地區合作發展是通過暢通微循環促進大循環的有效嘗試。”多位受訪干部認為,魯豫毗鄰地區作為深化改革的樣本,先行先試,正在為推動黃河流域乃至全國毗鄰地區合作發展探索新路徑。
[來源:大眾網 編輯:陸云琦]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