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報觀察丨“海洋強省”山東憑啥拿下這么多全國第一?
海報新聞記者 孫靚 濟南報道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在中國向海圖強的版圖上,山東正以“弄潮兒”的姿態挺立潮頭。
據自然資源部反饋,2024年山東省海洋生產總值18011.8億元,突破1.8萬億關口,居全國第二位,比上年增長6.1%,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18.3%,其中,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1019.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7755.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9236.3億元,分別占海洋生產總值的5.7%、43.0%和51.3%。海洋經濟對全省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達23.9%,拉動地區國民經濟增長1.1個百分點,成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此外,2024年全省15個主要海洋產業實現增加值8068.6億元,連續五年居全國首位。其中,海洋漁業、海洋水產品加工業、海洋礦業、海洋鹽業、海洋化工業、海洋電力業、海洋交通運輸業7個產業增加值位居全國第一。
7個海洋產業增加值位居全國首位,山東憑什么?
3月12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抓改革創新 促高質量發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介紹山東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推進新時代海洋強省建設情況。會上,山東省委海洋辦常務副主任,省海洋局黨組書記、局長,一級巡視員張建東提到,這份成績單的背后,是山東經略海洋的堅定決心和務實行動,是海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發展動能不斷增強的生動體現。
產業升級與創新突破雙擎驅動。山東海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成效顯著,四大千億級支柱產業(海洋漁業、化工業、交通運輸業、旅游業)實現增加值6249.3億元,同比增長6.7%,占全省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的77.5%。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煙臺“海洋牧場+深水網箱”等模式推動傳統產業向智能化、綠色化躍升。與此同時,海洋新興產業不斷培育壯大,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海水淡化等4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558.6億元,同比增長7.3%,占全省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的6.9%。
政策賦能與項目攻堅夯實發展根基。自然資源部首次印發《關于支持山東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的意見》,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現代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建設的意見》,省有關涉海部門印發《現代海洋產業行動計劃(2024-2025年)》等多項政策文件,為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提供了堅實支撐。2024年全省批準用海項目656宗、面積9.59萬公頃,國內首個吉瓦級海上光伏國華HG14等7個項目取得自然資源部用海批復。堅持把重點項目作為發展海洋經濟的著力點,按照謀劃一批、儲備一批、實施一批的原則,緊盯抓好總投資3755億元的158個海洋強省重點項目,2024年完成投資850億元,超額完成年度計劃。加力開展招商引資,在2024海洋合作發展論壇期間,集中簽約海洋重點項目30個、重點推介項目150個,總投資分別達656億元、1720億元,不斷夯實海洋經濟發展支撐。陸海統籌加快推進。高質量編制山東省海岸帶及海洋空間規劃,在全國率先實施完善的海岸建筑退縮線制度,海洋交通運輸、海洋工程裝備等優勢產業陸海協調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集群崛起與港城融合塑造競爭優勢。集中資源培育現代海洋產業集群和領軍企業,推動東營海上風電裝備制造、青島西海岸新區現代海洋生物等6個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總產值超800億元,產業集聚度達到82%。提速發展海洋交通運輸等12個“雁陣形”集群,青煙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集群獲評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以渤中、半島南、半島北三大片區為重點,加快建設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海上風電建成并網542萬千瓦,居全國前列。港產城深度融合釋放倍增效應,提速建設董家口港區港投萬邦礦石碼頭、建成投運12萬噸級油品碼頭,加快推進東營港一突堤鐵路專用線等重點項目建設。研究制定支持日照市港產城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意見,圍繞重點領域提出15項針對性政策措施。依托港口資源發展優勢產業,沿海粗鋼產能占比提升至53%。人才引育步伐加快,實施“泰山產業領軍人才藍色人才專項”,累計引進培育涉海高層次人才224名。住魯海洋界院士22人,約占全國三分之一;海洋領域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0名,數量居全國首位,為產業升級注入持續動能。
從產業升級到創新突圍,從制度破冰到集群崛起,山東的“海洋答卷”證明,經略海洋既要有戰略定力,更需要系統思維。2025年,山東將錨定“走在前、挑大梁”,聚力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力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奮力譜寫海洋強省建設新篇章。
[來源:海報新聞 編輯:李源菁]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