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碳排放交易量占全國1/4
今天上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抓改革創新 促高質量發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八場。記者從會上獲悉,2024年,山東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連續四年優秀,全省碳排放強度持續降低,雙碳行動制度牽引力、市場驅動力、國際影響力和社會共建氛圍顯著提升。
山東重點在能源、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穩步推動節能降碳。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王福棟介紹,2024年7月,山東進一步修訂全國首個省級“兩高”項目碳排放減量替代辦法,繼續為全省煤電行業轉型升級和重大項目落地提供碳排放要素保障,服務70余個項目減少碳排放量700余萬噸,在確保“兩高”項目碳排放總量只減不增的同時,實現了經濟效益、環境效益、氣候效益多贏。
近年來,山東碳足跡試點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通過開展城市、行業、產品碳足跡核算和標識認證、數據質量計量支撐等試點工作,為鋼鐵、輪胎、紡織等重點行業全流程降碳提供支撐。目前,全省有224家企業獲得338張碳足跡認證證書;全省間接涉碳類認證證書超過1萬張,居全國第3位。去年12月底,山東獲批承擔電解鋁、輪胎產品的碳足跡標識認證國家級試點工作,目前,碳足跡標識認證制度研究、征集參與試點的企業和具體產品等工作正在積極開展。
充分利用碳市場調節機制,是推動全省煤電行業整體碳排放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截至2024年底,山東圓滿完成第三個周期(2023年度)碳市場履約工作,全省納入全國碳市場的電力企業總計300余家,企業數量與履約量分別占全國的1/7和1/10,每個履約周期應履企業全部完成履約;碳排放配額累計買入量1.01億噸、成交額58.32億元,累計賣出量1.33億噸、成交額84.72億元,交易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納入配額管理的發電企業268家,履約配額4.7億噸,企業數量和履約量均為全國第一。其中,2024年全省共有179家重點排放單位參與交易,碳排放配額買入量0.17億噸,成交額15.72億元;賣出量0.29億噸,成交額27.52億元,交易量約占全國四分之一。
2023年以來,山東積極開展碳普惠體系建設,目前,全省已形成“省級統籌+市級創新”的立體化碳普惠發展格局。在省級層面,省機關事務管理局通過“碳惠山東”平臺打造“公共機構碳小惠”子系統,已實現123家省直機關單位碳賬戶和1.3萬個個人碳賬戶注冊,開發了大型活動碳中和、零碳會議、綠色回收等9類低碳應用場景。市級層面,濟南、青島等5市建成市級碳普惠平臺,日照市“碳惠日照”小程序創新推出了綠色機關、零碳校園等22個場景,吸引11萬市民參與,累計完成57萬次減排行為。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能耗雙控逐步向碳排放雙控轉變的關鍵之年。省發展改革委二級巡視員封立樹介紹,山東已納入國家首批8個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試點省份,下一步將從更高水平做好節能工作、夯實統計核算基礎、健全碳排放標準計量體系等8個方面部署工作;推動青島市、煙臺市、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等3個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園區)推進試點任務;印發零碳園區建設方案,在全省選取15家左右園區開展試點;聚焦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開展創新性研究,為科學測算分解全省“十五五”碳排放雙控任務打好提前量。
記者 劉童 報道
[來源:大眾日報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