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暢通城鄉物流配送體系 讓農產品搭“順風車”“進城”
4日上午9時,一輛城鄉公交車像往常一樣,準時駛入泰安市寧陽縣磁窯鎮郵政分揀中心。待快遞分揀員將包裹擺放整齊后,這輛“客貨郵”專車便正式發車,前往沿途7個村級物流站點。
多年來,寧陽縣已實現“村村通客車”,但在實際運營中,尤其是偏遠的鄉村線路,存在客流量低、空跑的情況。為了讓鄉村線路發揮應有的價值,該縣探索“客貨郵”“進村辦”融合發展模式,搭建縣、鄉、村三級快遞物流體系平臺,實現公交線路和運輸車輛運力共享,破解快遞進村“最后一公里”難題。
寧陽是果蔬種植大縣。依托上述模式,該縣農產品進城“最初一公里”被同步打通。“過去,新鮮農產品要采摘夠一定數量,才能統一運送到城區。現在有了‘客貨郵’,縣內隨時送達,市區當天送達,客戶收到的產品都是新鮮貨。”寧陽郵政公司業務主管張鵬翔說。
加快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被列入山東省2024年的重點民生實事。該省提出,要完善農村流通體系,加強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促進農村客貨郵等融合發展,縣級快遞物流園區實現全覆蓋,鄉鎮快遞共配中心和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覆蓋率達到80%。
供銷社成為聊城市茌平區建設鄉村流通服務網絡的重要抓手。近年來,茌平區供銷社加強對現有倉配中心、商超、便利店、基層社閑置資產等設施進行標準化改造和升級,開展農村商貿流通網絡體系建設,加快發展物聯網,降低農村商品物流成本,構建新型農村商貿流通服務網絡,有效破解了農產品上行和流通服務下沉等難題。
茌平區打造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的“一路領‘鮮’”冷鏈物流品牌,打通農產品優質優價“出村進城”的上行通道。在供應鏈端,該區高標準建設農產品初加工基地,打造集分揀包裝、初級加工、倉儲保鮮、冷鏈運輸為一體的商品化處理中心,把農產品打造成高附加值的商品。
在銷售端,茌平區依托供聯匯通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開展中央廚房業務,采購端對接茌平區大棗、貢藕,莘縣果蔬等當地農產品大型生產基地500畝,加工后以凈菜或配餐形式直接配送至機關、學校、企業食堂、供銷超市等50余家終端客戶,實現農企對接、農超對接。
在被稱為“中國葫蘆第一村”的聊城市堂邑鎮路莊村,每年9月中旬,隨著葫蘆成熟下架,堂邑鎮路莊村迎來一年內最忙碌的時節。葫蘆大集、直播間、網店批發零售也成為村內葫蘆銷售最主要的方式。
路莊村開設有12個快遞網點。快遞員采用上門攬件或送件到網點的形式,日均發貨量達3000余件,旺季達5000余件。此外,村內多家快遞網點針對葫蘆產業出臺了優惠政策。“凡是葫蘆產品的寄件,要比其他物品優惠三分之二的價格。”快遞員孔德旺說。
“城鄉物流配送中心投入使用后,將吸納輻射周邊約200公里范圍的生產企業和經營商戶,提供商品上行下行全鏈條物流服務,并提供品牌推廣、創業孵化等服務。”在日照市莒縣的京東(正基)城鄉物流配送中心項目建設現場,負責人劉為峰介紹說,該項目暢通了當地特色農副產品“出村進城”渠道,持續釋放農村消費潛力。
劉為峰表示,上述項目是日照市第一個區域性云倉,可實現物流包裹的無人自動分揀、打包、集配和無人自動裝車,分揀效率超過人工的10倍,準確率接近100%。“項目成熟運營后,年可實現快遞收發量4000萬件,將直接帶動快遞物流、駕駛員等400多位相關服務人員就業,還將間接帶動周邊的商貿、零售、運輸等行業的1000余人就業。”
為順應數字化經濟發展,臨沂市在蘭山區規劃建設了176平方公里的現代物流城,布局臨沂商谷、國際陸港、產業基地和濱水宜居四大片區。其中,國際陸港承載鐵路物流園、快遞分撥中心、公路物流中心等功能,集聚一批智慧物流園區項目。
“物流城新園區的檔口設計更科學,同樣的面積,在老園區僅容納4輛車,在這里可以容納6輛,而且是‘停車即裝車、來貨即上車’。”臨沂現代物流城大金物流負責人朱光奇說,以前他們的倉庫距離裝卸檔口接近5公里,轉運費時、費力還增加了人力成本。而新園區全面升級,倉儲和物流放在樓上樓下,“上倉下運”的設計對業戶接貨、裝貨更便利。
2024年7月印發的《山東省打通農村快遞“最后一公里”實施方案》提出,要將農村快遞基礎設施納入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范疇,可根據實際,開發一批非營利性的農村快遞公共服務公益性崗位。此外,要提升縣鄉村三級快遞基礎設施水平,各縣(市、區)政府要充分利用鄉鎮閑置場所建設公益性共配中心,鄉鎮管區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要發揮輻射作用,為周邊村莊提供寄遞服務。(完)
(記者 孫婷婷)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