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無廢城市”:為綠色發展創造新空間
青島已創建“無廢工廠”“無廢學校”“無廢島嶼”等16類“無廢細胞”876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升到96%以上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吳帥
“數”讀青島“無廢城市”建設
自2022年成功入選國家“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以來,青島為城市綠色發展創造新空間
●出臺并深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圍繞重點領域設立任務清單62項,目前已完成40項;推動完成各類固體廢物工程項目38個,累計投資77.1億元
●截至目前,已創建16類共計876個“無廢細胞”,到今年年底將完成1000個,“無廢”單元在島城“遍地開花”,發揮著“細胞”的裂變聚合效應;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升到96%以上;全市設置垃圾分類投放點2.2萬處,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
長篇科幻小說《固體海洋》中想象過這樣一個場景:變異的細菌、橫跨于有機物和無機物之間的怪物……這一切都源于遍布海洋的塑料垃圾。雖說這是小說中想象的情節,但如果人類繼續放任垃圾無限制增長和隨意丟棄,小說中的未來可能就會成為現實。
而生產生活中看似無用的廢物,置于另一個循環中就是有用的資源:啤酒廠里的廢酒糟做成高蛋白飼料,從廢酵母中提取護膚品原料;田野里隨處可見的小麥稈,成了大學路咖啡店的吸管。
而這里面就深藏著青島打造“無廢城市”的生態“密碼”。“無廢城市”,是一種新的城市發展模式,也是城市發展的另一種境界。
3月30日是第三個“國際無廢日”,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多部門在中節能(即墨)環保能源有限公司開展了“美麗山東 無廢同行”志愿服務暨探索垃圾的“生命旅程”活動,讓人們身臨其境體會生活垃圾處置的全過程,激發踐行“無廢”理念的熱情。
自2022年青島成功入選國家“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以來,這座城市就以“無廢細胞”創建為切入口,在制度、技術、市場、監管的“四大體系”建設以及各類固體廢物“N”方面統籌推進,全領域、全方位、全過程開展“無廢城市”建設。目前,已創建16類共計876個“無廢細胞”,推動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模式、新機制,為城市綠色發展創造新空間。
廢棄物里可“淘金”
每天上午,一輛滿載著啤酒生產廢液的罐車就會從青島啤酒廠駛出,徑直開到團島污水處理廠,將廢液卸到一個超大的容器里,作為優質碳源添加到污水處理過程中,實現了啤酒廢液的資源化利用,還大幅減少了啤酒生產企業的污泥產量。
不僅如此,青島啤酒廠還將生產過程中的廢酒槽、麥糠和廢酵母等副產品開發為飼料和食品酵母,通過余熱回收、廢舊包裝回收、綠色減塑包裝等諸多項目,促進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也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綠色轉型升級。
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不僅廢水廢渣能“變廢為寶”,裝修垃圾里也能“淘金”。
來到剛剛投用不久的即墨區固廢資源化處置中心,只見占地5000平方米的廠區里機器轟鳴,“吃”進磚塊、木材、混凝土塊等裝修垃圾,吐出再生骨料用于生產再生磚、再生混凝土等建材,車間里每天“上演”著這樣變廢為寶的“魔術”。
這里主要進行裝修垃圾分揀和大件垃圾拆解處置,每天最多可處置200噸裝修垃圾。而為了方便大件垃圾的收集,即墨區還在390余個城市居民小區和公共機構統一設置大件垃圾暫存點。
在青島,工業固廢、農業固廢、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各類廢棄物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變廢為寶”,實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目標。
三年來,青島出臺并深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圍繞重點領域設立任務清單62項,目前已完成40項;推動完成各類固體廢物工程項目38個,累計投資77.1億元。
“無廢城市”建設,實際上是一場綠色與發展的“雙向奔赴”。
在產業發展中,青島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培育壯大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等綠色產業,開展綠色制造示范創建,強化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從源頭上減少廢棄物。目前,已打造國家級綠色工廠54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1家和綠色工業園區1家。
在資源利用方面,不斷完善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加大對廢棄物處理設施的投入。開展廢舊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三年行動,廢舊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均超90%,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6%以上。
在綠色建筑創建中,全市新建民用建筑100%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全市設置大件及裝修垃圾暫存點1922處,完善大件垃圾和裝修垃圾收運體系,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1%。
青島通過源頭減量、中端控制、末端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全鏈條管理,有效推動了“無廢城市”建設的步伐。在2023年度全省“無廢城市”建設情況評估中,青島取得“好”等次。
“無廢細胞”遍地開花
建設“無廢城市”,最基本的工作是從培育“無廢細胞”開始。
盾構機產生出來的大量泥漿,工地上堆積的廢舊鋼筋頭、基坑疏干井抽出來的井水、損壞之后的臨時圍擋……在青島地鐵9號線,建設者們嘗試著把建筑垃圾管起來、用起來,通過創建“無廢工地”,提高資源利用率,讓“無廢”理念為地鐵建設注入全新動力。
在城陽區城陽村社區,居民只要掃碼投遞,智能垃圾收集站能夠自動識別紙張、玻璃、金屬、有害垃圾等各類垃圾,將其引導至相應的分類區域。通過建設智能垃圾收集站、強化宣傳教育、完善分類收運體系、引入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效率等措施,社區垃圾分類投放準確率穩定在90%以上,垃圾填埋和焚燒量減少了40%。“無廢社區”建設,讓小區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無廢城市”建設,絕不僅僅是要提升固體廢棄物利用處置能力,它還關系著城市的發展方式與居民的生活方式,有著深刻的內涵和其自身的邏輯。
在工業園區,清潔生產讓“工廠”變身“花園”;在工廠,循環經濟理念讓生產產生的工業垃圾實現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在社區,垃圾分類引領著低碳生活新時尚;在醫院,醫療廢物全過程處置實現信息化管理;在景區,市民游客垃圾分類、選擇公共交通等綠色出行方式成為常態……
青島以“無廢細胞”建設為依托,出臺創建標準和指南,以點帶面,充分挖掘“細胞”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潛能等,讓低碳綠色的生產生活理念落地生根。
“無廢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凝聚各方共識,動員全社會參與,形成工作合力。生態環境部門組織開展“無廢城市”建設進校園、社區、企業等系列宣傳及志愿服務活動,倡導爭當“無廢城市”建設的推動者,并首次將“無廢場景”融入第34屆青島國際啤酒節,打造具有青島特色的“無廢啤酒節”示范。
截至目前,青島“無廢細胞”創建已涵蓋“無廢工廠”“無廢學校”“無廢島嶼”等16類,累計建設完成876個,到今年年底將完成1000個,“無廢”單元在島城“遍地開花”,發揮著“細胞”的裂變聚合效應;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升到96%以上;全市設置垃圾分類投放點2.2萬處,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
青島大膽探索“無廢城市”建設新路徑,打造一批示范樣板。如,發揮家電制造強市的優勢,推動萊西海綠源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平臺、回收網絡和處置體系建設,打造家電拆解再循環示范樣板;以汽車制造業為方向,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和一汽解放青島汽車有限公司積極發揮供應鏈“鏈主”企業責任,引導上下游企業參與“無廢工廠”建設,探索汽車制造領域“無廢供應鏈”建設。
“無廢城市”,正逐步成為城市發展的一個新的風向標。它不僅僅是一個目標,更是一種新的城市生活方式和發展模式。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