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歷史街區底蘊+超絕情緒價值=時尚打卡地?青島不辜負這“一手好牌”
老建筑遇見新思維:從憑海臨風到八面來風
往事如風和風景如畫,海、風景區和有故事的老建筑。這幾項于文旅產業而言,當屬天花板級別的頂配組合,組成了青島八大關、太平角一帶老建筑從歷史深處走向時尚打卡地的網紅之路。
這是一座城市的開放式博物館和歷史存儲器,凝練了青島的人文、歷史、風景和風物。這里的建筑都有著可以訴說的歷史故事和名人軼事,厚重的底蘊是文旅產業特立獨行的文化標簽;很多建筑有著可以讓游客與市民深度打卡的經典魅力,也使得八大關成為永不落幕的城市景觀和流量圣地。
在流量頗大的社交平臺搜索與青島有關的熱門話題,海邊的咖啡店、看夕陽的橘子海、欣賞演出的海岸院落、可以做白日夢的老建筑西餐廳……這些青島文旅主題詞,一次次將八大關和太平角頂上熱搜,也一次次見證了老建筑活化后的“高光時刻”。
大美街區,游覽不再“走馬觀花”
天氣漸漸轉暖,八大關、太平角一帶又開始“重現”影像拍攝的忙碌:
林蔭道上,海濱沙灘邊,別墅小樓前,時而可見來自全國各地的新人穿著白色禮服和婚紗拍照,在歐式建筑的背景里流連。其中也不乏一些短視頻拍攝團隊的身影。據了解,去年起,一些短視頻拍攝團隊特地在太平角租用老建筑作為“復刻”國外場景的拍攝地。
八大關、太平角一帶,山與海、建筑與風景、浪漫與古典、夢幻與現實、歷史與今天……如此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詮釋了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城市風物情致。其中,最大的看點莫過于星散其間的數百棟建于20世紀30年代前后的老別墅。
以八大關建筑群為例,這些老別墅匯集25個不同國家的建筑風格,包括古希臘式、羅馬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田園風、新藝術風格、折衷主義等,不僅“囊括青島方方面面之美麗”,還完美幻化出春夏秋冬的四季風色,是如畫青島的“畫中畫”。
多年來,關于八大關、太平角一帶老建筑的再利用問題一直是熱點。“老建筑再美,也需要和人、和時光發生關系,才有價值。”有學者指出,只有讓老建筑參與到當代的社會活動中,老建筑才能在現代生活的語境中重新煥發活力。
思維一變,天地自寬。如今,八大關、太平角一帶已不僅僅是婚典地標,在這里,一些老建筑正在被重新“打”開,市民和游客走進老建筑,體味時光雕琢的歲月之美。
“過去游客來八大關、太平角,多是‘走馬觀花’,很少有機會走進老建筑。”一位從業者介紹,“現在,老建筑吸引著追求新潮的年輕人前來游覽和創業。這些年,婚紗拍攝已是老一套,微短劇的攝制風頭正盛。”
青島海發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青島東方影都產業控股集團常務副總裁李鋒告訴記者,八大關、太平角一帶已在“鏈接”微短劇市場,正在成為短視頻“出海”的新地標。
業態豐盈,文旅“地標價值”凸顯
地質之光展覽館位于太平角一路16號。“這是一座初建于1931年的歐式別墅。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曾在這里工作居住……這里的展廳并不大,但陳列著大量珍貴的地質標本和模型。”青島朝城路小學的吳紫菡同學對這處小型博物館十分熟悉,“那些化石標本仿佛穿越時空,向觀眾訴說著地球的歷史和生命的演化。除了這些,我感覺每次來這里都有不同的收獲。無論是在老建筑里居住過的人、發生過的事,以及當下賦予這座建筑的地理文化內涵,都值得細細品讀……”
地質之光展覽館是老建筑再利用的范例之一。在八大關、太平角一帶,由老建筑“蝶變”而來的莫奈花園精品酒店、青島遇見米蘭意大利主題餐廳、伊美蘿薇臺灣民宿、比利時體驗館、遇見·梵高咖啡館等,現已是社交平臺上常見的文旅地標熱詞。
一位熟悉八大關、太平角片區的從業者介紹,如今,這里的業態日趨豐盈,老建筑以一樓一種文化主題為原則,植入了不同的文化、藝術、風俗、美食等元素,打造了集文化傳播、建筑欣賞、藝術品鑒、時尚休閑為一體的可體驗公共文化景區,涵蓋了時尚藝術展覽館、美術館、庭院婚禮、多國料理、咖啡館、民宿、書房等多種業態。近年來,八大關近代建筑群年均接待游客500萬人次,屬于文化遺產資源利用豐富的外來游客高密集區域。
“最近幾年,庭院藝術季意外大火、草坪婚禮持續火爆。實景話劇表演、潮流藝術展、爵士樂演出、庭院市集等沉浸式文旅體驗,以時尚的氛圍感,為游客提供了多元化的情緒價值。”市南區文化館館長董婷表示,他們在八大關、太平角老建筑里推出的音樂角和庭院演出活動,充分整合了藝術院落與文旅項目的資源,成為游客打卡的目的地。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底大火的“冬日爵士小鎮”,完全打破了太平角各個庭院此前孤立存在的處境。為了讓庭院之間產生更多“鏈接”,主辦方還推出庭院打卡集章活動,游客可以根據活動地圖前往各個指定地點參與集章打卡,連點成線后即可獲得相應獎勵。據粗略估計,經過一系列活動的策劃及宣傳,預期收益同比增長30%左右。
老建筑再利用是沒有終點的進行時,需要科學、持續地注入新思維。據了解,八大關、太平角的部分房屋目前已建立“建筑健康檔案”,運用BIM技術進行全生命周期監測,并積極打造文化IP矩陣,開發建筑主題文創、數字藏品等衍生品,串聯周邊文旅資源形成生態圈。(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崔燕)
[來源:觀海新聞 編輯:陸云琦]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