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嶗山,寒意料峭,卻難掩文化的熾熱。而一場以非遺為華彩的文化盛會——2025年“嶗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活動,在“冬趣嶗山”的主題下熱烈展開,將非遺魅力與冬日韻致完美交融,為這片山海勝地注入了獨特的文化活力。
傳統與創新共舞 奏響非遺華章
非遺月期間,嶗山區精心策劃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活動,傳統年俗與創新形式相互碰撞,為市民和游客帶來了一場場難忘的文化盛宴。
年俗體驗活動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溫暖港灣。寫福字、剪窗花、包餃子、蒸花饃等活動在社區、景區、文化場館遍地開花。人們在熱鬧氛圍中,重拾傳統技藝,品味濃濃的年味,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這些活動不僅是簡單的民俗實踐,更是對文化記憶的傳承,讓古老年俗在現代社會煥發出新的生機。
2025 年 “嶗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月” 中的民俗展演活動,堪稱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聽盛宴,在非遺傳承與文化傳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舞龍舞獅、鑼鼓秧歌、雜耍高蹺等傳統民俗表演輪番上演,表演者們身著絢麗服飾,和著歡快節奏,展現出獨特的民俗風情。現代國潮舞蹈、歌舞表演等創新形式的融入,更為傳統文化注入了時代活力。
非遺技藝展示與體驗活動,讓人們得以近距離觸摸非遺的溫度。剪紙、面塑、糖畫、掐絲琺瑯、漆藝等非遺技藝展示區人頭攢動,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精湛技藝,并耐心指導參與者動手制作。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深入了解非遺項目的歷史淵源、制作工藝和文化內涵,對非遺的認知與熱愛也在心底悄然生根。
多渠道協同發力 傳播非遺之聲
嶗山區采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協同作戰的策略,對非遺月活動進行全方位、立體式宣傳推廣,讓非遺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傳統媒體憑借權威性和專業性,為活動宣傳奠定堅實基礎。從活動的文化價值、社會意義等深度視角進行報道,讓更多人認識到嶗山區非遺月活動的重要性。專題節目則通過生動的畫面和聲音,捕捉活動精彩瞬間,吸引大量觀眾和聽眾的關注。
新媒體平臺則憑借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互動性強的優勢,成為活動傳播的主力軍。各活動舉辦方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新媒體賬號,提前發布精美的活動預告海報和創意短視頻,吸引用戶關注。活動期間,現場的精彩照片、視頻和直播在網絡上廣泛傳播,引發網友們的積極點贊、評論和分享。例如,嶗山非遺展示中心的活動直播,吸引眾多線上觀眾,可觀的點贊量和互動量充分彰顯了新媒體在非遺傳播中的巨大能量。
文旅深度融合 賦能區域發展
非遺月活動巧妙地將非遺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為嶗山區文旅融合發展注入新動力,推動區域經濟增長。
非遺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旅游的文化內涵。游客來到嶗山,不僅能欣賞壯美自然風光,還能參與各類非遺活動,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在華嚴寺景區,“迎新春 華嚴墨韻祈福”活動讓游客欣賞書法表演、領取福字,體悟古寺文化底蘊;在九水景區,拓福漆扇制作、畫糖畫等活動,讓游客在互動中領略非遺技藝的精妙。這些非遺活動豐富了游客的旅游體驗,提升了嶗山旅游的吸引力與競爭力。
非遺活動與旅游線路的有機結合,打造出極具特色的旅游產品。嶗山區將非遺活動與周邊旅游景點串聯,形成多條獨具魅力的旅游線路。比如,將沙子口大集、海廟廟會等非遺活動與附近海灘、漁村景點相結合,游客既能趕大集、逛廟會,又能賞海景、品海鮮、體驗漁村文化。這種將非遺與自然風光、民俗風情融合的旅游線路,深受游客喜愛,有效延長了游客停留時間,促進了旅游消費增長。
傳承與創新并重 擘畫非遺未來
“冬趣嶗山”非遺月活動的圓滿舉辦,為嶗山區非遺傳承與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也為未來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非遺傳承方面,嶗山區將持續加大對非遺項目的保護與扶持力度。通過建立非遺項目數據庫、開展非遺傳承人培訓等舉措,加強對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的保護。同時,鼓勵非遺傳承人積極創新,將現代設計理念、科技手段融入非遺技藝,使非遺產品更契合現代人的審美與生活需求,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非遺傳承。
在文化傳播方面,嶗山區將進一步拓展傳播渠道,創新傳播方式。除發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優勢外,還將探索與文化產業、教育產業合作,舉辦非遺展覽、非遺進校園等活動,讓非遺融入日常生活。借助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新技術,打造沉浸式非遺體驗項目,讓人們更直觀地感受非遺魅力。
在文旅融合方面,嶗山區將深入挖掘非遺的旅游價值,開發更多市場競爭力強的非遺旅游產品。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旅游服務質量,為游客提供更便捷、舒適的旅游環境。加強與周邊地區旅游合作,共同打造區域旅游品牌,推動嶗山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
“冬趣嶗山”非遺月活動雖已落幕,但非遺的傳承與發展之路永無止境。未來,嶗山區將繼續奮進,讓非遺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為區域文化繁榮和經濟發展貢獻更大力量。文/解寧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