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理清“辦賽邏輯”,謀劃“以賽營城”
賽事“出新”
青島創新辦好帆船、足球、籃球、馬拉松、羽毛球等體育比賽和節會,吸引觀眾因為一場賽事奔赴一座城市
消費“出彩”
在辦賽過程中“導入”文旅商展優質資源,重塑賽事的消費動線,全面帶動衣、食、住、行、游、購、娛等多樣消費需求
城市“出圈”
“辦賽邏輯”轉為“以賽營城”,以賽事提升城市知名度、助力體育產業發展,海洋體育賽事甚至成為青島招商引資的“金色請柬”
32680人,2025年開年以來全市上座率最高的一場體育賽事在青春足球場的“青島德比”賽上出現。而這僅僅是青春足球場的一個側影——自青島海牛足球俱樂部主場落戶青春足球場以來,其累計舉辦中超聯賽和足協杯比賽32場,吸引來城陽觀賽球迷超過70萬人次,帶動餐飲、住宿等周邊消費約4億元。
從競技到經濟,一幅城市經濟圖景在體育賽場之上徐徐鋪開。以2024年為例,青島舉辦國家級以上體育賽事117項,區級以上體育賽事649項,為青島帶來直接經濟效益18.58億元,對GDP的貢獻約46.45億元,因賽事而新增就業崗位數約3.28萬個……
以體育為媒,將賽事“流量”變為經濟“增量”,青島正在全力書寫賽事經濟與城市發展的共贏篇章。
從體育賽場到“消費主場”
2月19日,青島市提振消費工作大會召開。會議提出,青島將從8個方面全方位提振消費,其中在“文體旅消費促進行動”方面指出:要深入實施文體旅消費促進行動,深入推動文化與科技相結合,豐富文旅消費業態,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加快發展賽事經濟,辦好各類節會活動,激發文體旅消費活力。
“體育賽事觸發的消費熱潮不可忽視。”在青島海牛隊主場對陣深圳新鵬城隊的比賽前,來自深圳的一位球迷告訴記者,“來自深圳的球迷‘遠征軍’也來到了城陽區。球迷跟隨球隊到各個城市觀看比賽,是城市賽事經濟的重要貢獻者。”
因為一場賽事奔赴一座城市,這已是當下不少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為此,不少城市謀篇布局,考慮城市氣質、資源稟賦等,在辦賽過程中“導入”文旅商展優質資源,重塑賽事的消費動線,讓體育賽場變為“消費主場”。在青島,這種賽事與城市的“互動”已有跡可循。縱觀全年,每場大型賽事的背后都在無聲地推動著賽事經濟的能級躍遷。
數月前,中國男足在青島取得首勝的一瞬仍歷歷在目,那一天,具有百年足球底蘊的青島迎來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一場中國隊對陣印度尼西亞隊的世界杯亞洲區預選賽,吸引37133名球迷現場觀賽。其中,近七成球迷是從外地奔赴而來,數量超2.5萬人,賽事直接經濟效益超8000萬元,帶來的綜合經濟效益約為5億元。
同為群眾基礎雄厚的“大球”運動之一,籃球也不遑多讓。CBA聯賽第二階段結束,青島國信制藥男籃成績直沖前四,票房銷售近600萬元,現場觀賽觀眾合計近8萬人,周邊產品售賣近80萬元。同時,作為全國首個中國籃協支持和CBA官方授權的大型城市籃球季項目,2024“青島籃球季”舉辦CBA夏季聯賽、街球霸王、青島市全民聯賽等賽事活動,參賽人數超過1萬人,吸引觀賽人次超6萬,帶動文旅消費超2億元。
放眼全國,馬拉松的“商業價值”有目共睹。據國內相關證券研報預計,馬拉松賽事經濟規模在2025年將達到500億元,未來,馬拉松衍生經濟規模將超4000億元。一日比賽、多日停留,一人參賽、多人消費,“借馬薦城”已是諸多城市的共識。
2024年青島馬拉松舉辦期間,6萬余名運動員及陪同人員來青,共享“青馬”體育盛宴。自2017年起,青島馬拉松已成功舉辦六屆,品質逐年提升,被評為中國田協“金牌賽事”、世界田聯“精英標牌賽事”。賽事期間,青島推出“號碼布就是通行證”優惠游、“最美青導”深度游馬拉松賽道、文旅賽事禮包贈送等活動,全面帶動衣、食、住、行、游、購、娛等多樣消費需求,直接拉動餐飲、賓館、交通、旅游等行業的發展,一場馬拉松就創造出3.49億元的綜合經濟效益。
馬拉松的綜合效益同樣激發著青島的區市熱情:2024年,青島西海岸半程馬拉松吸引全國各地的15000名參賽選手環繞山海,萊西半程馬拉松帶領5000余名馬拉松愛好者體驗“一湖、一河、一村、一集”……除此之外,全年還舉辦了第二屆垂直馬拉松、青島黃金海岸夏日跑、第五屆青島彩虹跑等8場路跑類賽事,吸引約10萬名運動員及陪同人員來青,創造綜合經濟效益超8億元。
從城市IP到“金色請柬”
在經歷了成都大運會、杭州亞運會、哈爾濱亞冬會等多場盛會后,“賽事經濟”的概念在國內眾多城市興起,頭部體育城市紛紛謀篇布局,以舉辦重大體育賽事為契機,助推城市產業轉型升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每一場爆火出圈的背后,都蘊藏著一座城市“蓄謀已久”的策劃。
“找準城市賽事經濟發展的‘定盤星’,盤活資源、謀定后動應是題中之義。對于青島而言,經濟發展離不開海洋,而發展海洋經濟,青島更是近水樓臺。”一位在行業內深耕多年的從業者如是說。
青島曾成功舉辦奧運會帆船賽事。奧帆賽后,青島相繼引進和成功舉辦克利伯環球帆船賽、沃爾沃環球帆船賽、世界杯帆船賽、國際極限帆船培訓賽等多項國際高端帆船賽事,打造了“市長杯”青島國際大帆船拉力賽、青島國際帆船周·青島國際海洋節、“遠東杯”國際帆船接力賽等自主品牌賽事,“帆船之都”城市品牌業已成為國際開放平臺和載體,每年平均舉辦近10項全國性以上帆船賽事,吸引近千名運動員參賽。
其中,最為矚目的當屬每年夏天的海洋體育盛宴。從2009年起,帆船周·海洋節每年舉辦一屆,已成為青島的夏季體育狂歡和帆船運動嘉年華,數年間累計拉動賽事周邊住宿、餐飲、交通等產業消費超億元。2024年創新舉辦首屆中國(青島)國際海洋體育大會,18天、7大板塊、30余項賽事及文體商旅交流活動,吸引了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余名國內外嘉賓、運動員、教練員參與,覆蓋受眾3500萬人次。體育大會舉辦期間正逢中秋假期,助力青島上榜“中秋假期熱門國內目的地”,入境游訂單同比增長258%,“坐帆船、看比賽”體育旅游成為消費新熱點,國內品牌傳播總價值超過3200萬元。
當帆影搖曳的海天勝景衍生為經濟脈動,各類水上時尚體育項目在青島落地生根:水上飛人、海豚潛艇、海上飛輪、彩虹拖傘、尾波沖浪等各大網紅時尚海上運動項目齊聚黃海之濱。2024年,青島舉辦帆船、摩托艇、槳板、沖浪、皮劃艇等水上賽事活動40余項,持續激發著體育市場消費潛力。而在海洋體育賽事的帶動下,海洋體育產業于無聲處逐浪產業“藍海”,成為招商引資的“金色請柬”。
從“辦賽邏輯”到“以賽營城”
當5天時間里2萬余名球迷不間斷涌入青島國信體育館時,一個從“辦賽邏輯”轉為“以賽營城”的案例在此上演。
今年年初,2025青島啤酒亞洲羽毛球混合團體錦標賽落戶青島,成為這座濱海城市與羽毛球許下“三年之約”的開始。本屆亞團賽的熱點話題引爆全網,其中,微博平臺上的“2025亞洲羽毛球混合團體錦標賽”和“2025年羽毛球亞團賽”2個主話題閱讀量已超過7000萬,較2023年亞團賽增長約256%,全網與亞團賽相關的話題閱讀量超2億。比賽前后,以青島國信體育中心酒店為代表的場館周邊酒店客滿,訂房率同比均有增長。值得一提的是,賽事指定酒店位于海邊,不少運動員被沿海美景所吸引,公開表示比賽結束后會游覽青島。
這番火熱景象的背后,離不開青島的慧心巧思:賽事推出11款精美周邊,獨具濱海特色的貝殼形吉祥物“貝貝珠”讓人愛不釋手;策劃“跟著賽事去旅行”主題活動,憑球票可享受酒店、景區、文博場館等多重文旅消費福利;場館內外設置青島本土知名品牌展柜,以青島啤酒為首的企業在此設置互動游戲區,球迷閑時便可品嘗青島啤酒……表象之下,更深層次的是城市消費系統的鏈式反應:賽事帶來的上萬名外地觀眾轉化為旅游消費群體,催生“羽毛球+海濱游”“羽毛球+啤酒”等復合型消費場景,形成青島獨有的“賽事熱力學模型”。
“亞團賽的三年賽事周期剛剛起步,它與青島未來的雙向奔赴充滿無限可能。”青島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姜偉認為,體育賽事凸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價值導向,也會給舉辦地區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
從賽事“出彩”到城市“出圈”,從“辦賽邏輯”到“以賽營城”,賽事經濟的發展正在邁向深水區,考驗與機遇并存。《中國城市體育消費報告》顯示,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體育休閑消費市場之一,預計2025年市場將增長至2.8萬億元。體育休閑消費日益成為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為擴內需、促消費、穩增長做出重要貢獻。
賽事背后的經濟賬本打開產業風口。以一場體育賽事為例,賽前3小時餐飲經濟、賽中上萬人即時消費、賽后24小時衍生消費,以頂級賽事為能量源,主辦方可以通過“48小時消費圈”設計,將單點賽事轉化為持續消費的“脈沖”。“跳出單一的‘辦賽邏輯’,從‘以賽營城’的更多元視域謀劃‘賽事+旅游’‘賽事+文創’‘賽事+會展’‘賽事+商貿’等融合布局,這是賽事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的重要選擇。”有專家表示,體育賽事是引領群眾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風向標、減壓閥,也是擴內需、促消費、穩增長的新載體、新路徑。在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賽事+”必將打開“以賽營城”更多想象空間和實踐探索。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許 諾 實習生 宋沁妍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