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城市“邊角地”:“繡花功夫”見真章
街邊的口袋公園多了、“臟亂差”的邊角地干凈了、“老廠房”舊貌換新顏……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在細微處特別見精神。今年以來,青島下足“繡花功夫”,從市民的感受和體驗出發,把園藝體驗公園建設、口袋公園建設、城市空間“微更新”改造等列入市辦實事統籌推進,不斷改善城市環境,讓城市更有溫度、市民生活更加美好。
建設園藝體驗公園是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生態環境需求的重要內容。青島今年在象耳山苗圃地、閆家山苗圃地、十梅庵路規劃建設3處體驗式公園,內嵌足球場、籃球場、兒童樂園、慢跑道、露營區、植物體驗區等,既滿足了苗圃地轉型升級需求,又滿足了兒童科普、親子互動、休閑需求,實現社會效益與植物資源保護融合發展。截至目前,象耳山、閆家山、十梅庵3處園藝體驗公園已全部開工,其中象耳山、閆家山園藝體驗公園總體進度均完成90%,預計年底完工并對市民開放。
以靠近重慶中路與跨海大橋高架路交會處的閆家山園藝體驗公園為例,公園在保留“槭屬植物基地”科研用地范圍的基礎上,設計活力運動、活力游樂、生態科普等功能分區。其中,多功能運動場面積達1萬平方米,涵蓋了壘球場、腰旗橄欖球、飛盤等多種球類運動場地,可根據實際需求靈活變換場地用途。在生態科普功能區,“槭屬植物基地”已成功引進并培育了16個槭屬植物原種、14個品種,共計30個槭屬的樹種、2415株樹木,成為目前省內槭屬植物種類最為豐富的種質資源基地。
不僅是建設園藝體驗公園,今年以來,青島以“300米見綠,500米入園”為目標,規劃建設100個口袋公園,構建布局均衡、配套合理的城市公園體系。工作中,青島充分挖潛城區內的邊角地、空閑地、拆違騰退土地及其他可利用空間等規劃建設口袋公園,提高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推進既有公共空間改造提升,在綠化美化的同時,打造優美的生態空間和休憩場所,滿足人民群眾親近自然、休閑游憩、運動健身等需求,提升居民幸福指數。截至目前,開工建設的100個口袋公園已全部完工。
城市空間“微更新”改造,是群眾家門口的“民生工程”,也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的“發展工程”。青島充分挖掘各類閑散、低效空間,針對不同地塊、不同建筑和不同需求,堅持規劃、建設、改造、提升一體實施,大力推動城市存量空間活化利用,努力以城市“微更新”撬動民生“大幸福”,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截至目前,青島今年實施的100處城市空間“微更新”改造已全部完工。
在城市空間“微更新”改造過程中,青島將“微更新”與拆違治亂相結合,對拆后空間進行合理利用、修復提升,集中建設了一批便民停車場、休閑廣場等,讓群眾充分享受到治違紅利;將“微更新”與盤活閑置空間相結合,組織對城市邊角地塊、橋梁橋下空間等進行全面摸排,通過“微更新”讓部分長期閑置的城市“灰色空間”重新煥發活力;將“微更新”與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相結合,從項目選址、方案設計到后期養護管理,充分征求市民的意見建議;將“微更新”與老舊廠房改造相結合,通過老舊廠房的活化利用,讓市民耳熟能詳的老企業以另一種方式重新融入城市發展新軌跡;將“微更新”與濱海景觀提升相結合,通過打造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的精品工程,有效提升城市整體景觀品質;將“微更新”與傳承城市歷史記憶相結合,充分保留青島特色里院、工業文化遺產等城市文化記憶,在提升歷史建筑外觀品質的同時,注重喚醒其封存的歷史記憶,讓城市文化以新的形式得以傳承。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余博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陸云琦]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