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能源車維修短板快補上
新能源汽車以智能、環保、用車成本低等優點,成為市民購車優選,眾多燃油車主“棄油轉電”。截至今年8月底,青島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3萬余輛,與去年同期相比,保有量增長44%,而且一年來新增掛牌汽車中,新能源車占比超過八成。
新能源車雖廣受好評,修車卻成了車主們的“頭疼事”。據記者梳理統計,今年以來,12345·青訴即辦、觀海新聞客戶端“直通12345”平臺收到的有關新能源汽車“修車難”的訴求約120條。部分新能源車主反映,4S店的維修水平參差不齊,而眾多傳統汽修企業又缺少維修技術。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新能源汽修企業較少、維修人才不足,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新能源車維修短板亟需補齊。
車主修車“沒得選”
傳統門店“修不了”
目前,絕大多數新能源汽車處在質保期內,車輛發生故障后到品牌4S店維修是車主首選,部分新能源車主反映,車輛發生故障,在4S店反復維修,卻還是修不好,又找不到其他地方維修。
去年11月,膠州市居民沈娟(化名)在某4S店購買了一輛新能源汽車。沒過多久,車輛出現了中控系統缺電的問題。“系統缺電時,車門鎖死,鑰匙打不開,今年車已壞了3次。”沈娟稱,每次檢修都只是暫時排除故障,而且4S店的工作人員稱車輛故障原因是天氣和用車習慣,不能保證下次不會發生故障。
“每次修車都要排隊,光故障檢測就要等一天,再加上維修和測試,修一次車得花4天時間。”沈娟稱,她曾求助生產廠家,但工作人員告知,車輛只能在4S店維修。她也曾找市面上的傳統汽修店,但多家門店答復“修不了”。
實際上,絕大多數傳統汽修企業不具備維修新能源汽車的技術。37歲的李興(化名)在李滄區經營一家汽修店,從事燃油車維修工作超過15年,一直沒有涉足新能源車維修業務。“店里沒有相關設備,技師也不具備維修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李興坦言。有23年機械維修經驗的汽修工人胡師傅面對新能源車,只能做一些換胎、補漆、充氣、洗車等基礎服務,因此不少“油轉電”的老客戶流失了。
據青島市運輸事業發展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青島市各類汽車維修企業約有2800家,從業人數超1.5萬人,其中,包括品牌4S店在內能維修新能源汽車的企業僅有百余家,獨立的綜合類新能源車維修門店更少。目前,沒有獲得授權的燃油車維修企業很難從事新能源車的維修業務。
技術更新迅速
汽修人才不足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品牌4S店在新能源汽車售后維修環節之所以存在短板,原因是汽修人才短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處于初期階段,造車技術更新迭代速度快,有些技術更新甚至是顛覆性的,現有售后維修人員技術更新不及時、經驗積累不足。
科波拉汽車咨詢服務(青島)有限公司創始人、CEO王浩認為,新能源車售后維修人才的培養速度滿足不了市場需求。雖然培訓機構、職業院校設立了新能源汽車維修專業,但目前還沒有固定、成熟的實戰教材,授課教師也在一邊自己學習,一邊培訓學員。即便科班出身的汽修人才也不一定能跟上“三電”(電池、電控、電機)技術的升級速度。
目前,有些新能源汽車4S店的維修業務還需要借助“外援”。“40%的故障需要廠家支持才能修復,而廠家工程師的響應時間從半小時至2小時不等,所以維修效率不高。”一家新能源汽車4S店的售后負責人張雷(化名)說。重慶中路上的一家新能源汽車4S店不具備電池維修能力,若所售車輛電池發生故障,必須求助于電池廠商授權的第三方機構。
采訪中,多家新能源汽車4S店的售后負責人稱,目前店內負責新能源車維修的技師大多是“半路出家”,有技術、有經驗的比較少。“店內大部分技師從維修燃油車轉行到維修新能源車,雖然參加過廠家培訓,但能力和經驗還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張雷說,隨著新能源車銷售量的增長,售后業務增大,店內至少缺兩三名高水平技師。另一家新能源汽車4S店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兩個月前,該店發布了招聘新能源車維修人員的信息,但收到的簡歷屈指可數。
根據工信部《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到2025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人才總量預計達到120萬人,但人才缺口預計有103萬人。其中,新能源汽車維修領域將面臨80%的人才空白。
另外,業內人士指出,部分新能源汽車品牌為了搶占市場,優先在城市布局汽車銷售門店或展示中心,但缺乏配套售后服務。尤其在三、四線城市,一些新能源汽車品牌門店的檢測、維修能力相對偏弱,尤其難以高效解決“三電”系統的問題。
“新技術”門檻高
“老師傅”跨界難
雖然傳統汽修企業數量多、擁有機械維修技術成熟的從業人員,但由于新能源汽車維修技術門檻高,這些傳統汽修企業“油改電”存在跨界壁壘。
據了解,目前,各品牌新能源汽車“三電”核心技術并未開放,傳統汽修企業難以獲得廠家授權。如果新能源車的故障涉及“三電”系統,傳統汽修企業根本不會修也不敢修。“如果沒有獲得廠家維修授權、技術支持和配件供應,第三方機構短期內很難開展新能源汽車維修服務。”青島市運輸事業發展中心的工作人員表示。
另外,新能源車的“三電”系統、輔助駕駛系統、智能座艙對于傳統機修工人來說是全新技術。
王浩介紹,燃油車多以機械故障為主,技師通過看、聽、摸等手段基本可確定車輛故障,機修經驗在燃油車維修服務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但新能源汽車具有更復雜的電子與控制系統,如電池管理系統、電機控制系統、充電系統等,這些系統部件一旦出現故障,需要使用更為精密、低誤差率的專業工具、設備和方法來檢修。從事新能源汽車維修的工人要考取低壓電工證,了解電機、電控、電池的工作原理及各部件之間的控制邏輯、通訊方式,掌握高壓電的安全防護措施和規范操作方法,還要通過一兩年的實操,提升動手能力和問題應對能力。
“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是電池,可輸出數百伏高壓電,技師必須經過嚴格培訓,通過相關單位或機構認證考試才能上崗。”王浩介紹,大多數傳統機修工人尚未構建起新能源汽車的電氣化知識理論體系,轉型難度較大。
另外,傳統汽修企業新增新能源汽車維修服務需要改造工位、購置絕緣維修工具、安裝高壓電設備等,這對企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投入。“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相對偏低,而且多數車輛還在質保期內,傳統汽修企業轉型從事新能源汽車維修,短期內難以收回成本。”李興說。
多舉措培養人才
多品牌維保共享
我市部分職業院校的汽修專業設置了新能源汽車培訓課程,通過校企合作、建設實訓基地等方式,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比如,2023年青島交通職業學校與比亞迪公司簽訂了開設訂單班協議,定向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維修人才。
“車企為學校組建項目技術團隊,建設實訓基地,提供技術支持和教學課程,學校師生可以參與車企的新能源汽車技術研討會、師資培訓、技能大賽等活動。”青島交通職業學校招生實習處主任王德輝介紹。
青島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劉晉祎建議,除了職業院校加大定向汽修人才培養力度外,車企也要建立工程師“下沉”機制,通過激勵措施,鼓勵工程師進店指導、培訓一線維修人員,提升4S店的服務水平。另外,相關部門和行業協會應發揮主導力量,不定期組織開展新能源汽車維修培訓,通過線上線下課程、實踐操作、考核認證、入廠學習等方式,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
“浙江省去年出臺了《完善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網絡體系 促進新能源汽車下鄉行動方案》,探索多品牌新能源車共享服務中心的建設和運營,打通新能源汽車維保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到2025年將建成新能源汽車維保服務網點500家以上。”劉晉祎認為,建設多品牌新能源車共享服務中心的做法值得借鑒,可以最大化整合各方優勢、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對新能源車的維保服務水平。
“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不斷增長,維保需求勢必增大,部分傳統汽修企業實現轉型或許可補足維修短板,這離不開車企、‘三電’生產商的支持。”王浩建議,在保護核心技術的前提下,車企可適度開放售后服務技術,擴大維修授權范圍,增設服務網點,給車主更多選擇。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戴慧慧]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