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冷鏈物流:讓農產品一路爭“鮮”
大食物觀背景下,消費者對于食物的需求更加多元且品質化,之于涵蓋生鮮肉類、水產品、高端水果等品類的農產品板塊,新鮮品質是應有之義。
天氣炎熱,江蘇的麒麟西瓜、廣東的荔枝、云南的藍莓乃至泰國的榴蓮都備受消費者青睞。而讓這些農產品“千里奔赴”卻依然“水靈靈”的秘訣,便是冷鏈物流的全程呵護。
冷鏈是被市場需求不斷“推著走”的行業。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崔忠付表示,冷鏈物流是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促進產銷對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橋梁。為保障鄉村鮮活農產品順暢出村進城,促進城鄉市場高效暢通,高質量推進城鄉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才能為加快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有效支撐,同時進一步釋放國內需求、豐富百姓餐桌,提升居民幸福感。
作為國家冷鏈物流體系的重要節點城市,青島把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作為現代農業強產業、補短板、保供給的重要舉措,如今已建成10個城鄉冷鏈國家物流樞紐項目和262個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拉動農產品銷售額突破千億元大關。聚焦農村“最初一公里”和城市“最后一公里”,青島正在打一場補短板、強產業的“升級戰”。
建強“最初一公里”——
補齊農村設施等短板,實現“減損增值”
縱觀整個農產品流通鏈條,可以將其分為生產端、流通端和銷售端。其中,生產端與農戶聯系最緊密,發展冷鏈物流有助農產品出村進城。
具體來說,生產端即“田間地頭”,生鮮農產品自此采摘、產生。然而,受農村設施薄弱等因素的影響,許多農產品在采摘下來之后,如果保存方式不得當,會造成產品損耗,其新鮮度將大打折扣。等到運輸到其他地方后,就失去了產品原有的價值。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傳統的解決方案便是在農產品收獲的季節大批量賣出,以“第一時間”換過程損耗。這樣產生的問題隨之而來,大量應季農產品集中上市又急于賣出,定價不占優勢。然而,如果不賣,損耗的成本還是要由生產端承擔,這便是農產品叫好不叫“價”的原因。
這是冷鏈物流建設要著重解決的“最初一公里”。
時下,黃島藍莓收獲季已結束。盤點企業營收,青島康維特農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周陽相當滿意。他告訴記者,憑借自有基地300多畝藍莓,今年企業獲得了1000多萬元的營收,比往年多30%。
“多掙的30%”,周陽將其歸功于企業去年建成的2000多平方米冷庫發揮的重要作用。他介紹,企業所種植的藍莓是專供盒馬、沃爾瑪等商超的高端藍莓。也正是因為接觸了這些農業中的“高平臺”,讓他意識到了冷鏈物流的重要。
周陽表示,黃島藍莓的收獲期大約是5月底至7月中旬,藍莓剛采摘下來的溫度達20多攝氏度,降溫是減損的關鍵。去年建成的4個冷庫在今年收獲季發揮了重要作用——采摘下來的藍莓運輸到離基地不遠的冷庫,首先接受第一個10攝氏度左右的冷庫降溫,之后進入第二個溫度約為0至4攝氏度的冷庫二次降溫,在第三個冷庫分揀、裝盒、包裝后,存入第四個冷庫等待裝冷藏車運往全國各地。
有了冷庫后,不但藍莓的損耗降到最低,藍莓的口感也得以提升。最為主要的是,企業再也不用為損耗造成的收益下降而“犯愁”。
“在我們黃島當地,藍莓采摘后多是在陰涼地自然晾曬降溫,傍晚的時候經由水果商販收購,雖然黃島藍莓很出名,但是可想而知這樣并不能讓種植戶得到高收益。”周陽說,有了冷庫后,企業可以根據合作方的需求和市場定價決定當天售賣的數量,真正實現了藍莓價值的最大化。
冷藏是決定一個地域種植規模從而影響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們的庫容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種植規模。”同樣位于六汪鎮的青島膠河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冷庫負責人王可域告訴記者。在他身后,占地6000平方米、可存放馬鈴薯5000噸的冷庫矗立于此。
大西洋馬鈴薯是當地農民增收的“金豆豆”,2008年起,合作社通過與美國百事食品(中國)有限公司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發展訂單農業。當地農民按標準種植,可享受每公斤高于市場價0.1元的收購保護價。看好這種模式,當地生產基地面積已發展到1.2萬畝。
王可域介紹,每年6月底馬鈴薯進入收獲期,冷庫的作用便顯現出來。一方面,冷庫決定了收獲進程。“以往沒有冷庫的時候,我們都不敢一股腦收土豆,因為高熱天氣下,土豆的損壞率得有5%以上。”王可域說,但是,如果土豆放在地里不收,就會影響種玉米的時間,7月份恰是雨季,如果碰到下雨,那更是麻煩。如今,收獲的土豆一部分發往加工基地,一部分進入冷庫保存,不影響后續作物種植,“吹著空調”的土豆,損害率也降到了1%以下。
另一方面,冷庫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當地的種植規模。對于訂單農業來說,“單”越大,收益越高,但是種植規模、保障措施等也決定了訂單究竟能有多大。以膠河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為例,當地馬鈴薯種植由300畝發展到如今的1.2萬畝,產品過硬之余,配套的能存放5000噸馬鈴薯的冷庫亦功不可沒。馬鈴薯在其中存放,可滿足百事在全國多個加工基地不同時段的加工需求,從而起到調節市場的作用。
記者看到,當下,庫存馬鈴薯已經“消化”了絕大部分。王可域表示,9月份,冷庫里就要開始存放土豆種子了,這也是冷庫的重要作用,因為雖然3月份才種土豆,但種子卻是早早就下來了。以往存放種子是個“頭疼事”,如今,冷庫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青島,做大產地冷鏈體系已成為共識。全市各類主體在田間地頭、港口碼頭等地集中建設冷鏈物流設施,庫容總量300多萬噸。其中,庫容規模千噸以上的有154個。探索發展共享式“田頭小站”冷庫,開展產地冷鏈物流設施設備租賃等社會化服務,提高產地源頭的冷鏈物流設施綜合利用效率。西海岸新區等區市對固定資產投資100萬元以上的新建設施,按每個主體實際投資額的20%進行補貼,最高補貼不超過100萬元,累計安排資金1855萬元。
如今來看,產地端發揮成效顯著。產地冷鏈既支撐農業產業,又融入流通鏈條,具有串接產業鏈供應鏈的天然屬性。在后續的發展中,各類經營主體還將推動冷鏈設施與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商貿流通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全鏈條運轉,從單個冷鏈環節向冷鏈物流供應鏈轉變。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冬季,市農業農村局等八部門開展“愛心助農 促銷增收”活動,就利用建成的冷鏈物流設施應急存儲蔬菜5萬多噸,幫助銷售蔬菜12.3萬噸。
做優“最后一公里”——
全鏈條提升“安全現代”,確保“不斷鏈”
農產品冷鏈物流,冷是基礎,“鏈”是關鍵。從上游生產端的原產地冷庫預冷,到中游渠道的干線長距離冷鏈運輸,再到下游銷售端冷鏈配送,冷鏈在每一環節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這條“鏈”,價值巨大。數據顯示,生鮮肉類、水產品、高端水果等相關冷鏈商品的流通,與高品質、精細化、安全性和透明化的冷鏈物流服務息息相關。2023年,我國冷鏈市場規模達5170億元,占全球冷鏈市場規模的比重約為25%。
8月16日,市民劉倩收到了自江西省贛州市發出、由順豐快遞送到家的尋烏蜜桔,從下單至到貨只用了3天時間。雖然青島與贛州相距1500多公里,但劉倩仍在較短時間內吃到了自果園新鮮采摘、酸酸甜甜的尋烏蜜桔。
還原一下尋烏蜜桔來青的路徑,大體是自果園采摘后送到冷庫冷藏、分揀、包裝,再將其交由順豐物流,由順豐全流程冷鏈物流護送,最后送貨上門。整個流程,就是一條完整的“鏈”,實現了農產品的抵達。
不僅是“C端”,“B端”對冷鏈物流的需求同樣旺盛。位于膠州市里岔鎮的利群膠州智慧物流及供應鏈基地,建有智慧化常溫物流中心、冷鏈物流中心等板塊,其中冷鏈物流中心面積6.1萬平方米,并配有自有恒溫物流車200多輛,以保證配送至省內利群各商超農產品的品質新鮮。
在青島的冷鏈物流體系中,已集聚了2000多輛冷鏈運輸車輛和4家三星級以上國家冷鏈星級企業,靈活采取干支線運輸、倉儲、分撥中轉、中端配送等冷鏈物流運輸方式,加快形成以公路為主,鐵路、水路、航空為輔的“水陸空”立體化發展格局。其中,公路運輸占全市冷鏈運輸總量的90%。在城市社區和農產品批發市場,集成整合流通加工、區域分撥、城市配送等功能,加快建設銷地冷鏈集配中心,發展起庫容量1.3萬噸的商超低溫配送中心和92座周轉庫。平日里,配備總載重550噸的商超冷藏運輸車210輛,服務覆蓋1200多家社區生鮮菜店和放心肉專賣店。
當然,在物流體系中,載體正愈加現代智能。比如,順豐、京東等擁有自建的智慧冷鏈物流系統,冷藏車廂可多溫區控溫,后臺24小時不間斷監測在途貨物溫度,實現全程可視化控制,能為客戶提供透明可信的供應鏈服務。為保證生鮮寄遞時效,順豐已開通十余條產地直達生鮮航線,包括時令水果、松茸、大閘蟹、牛羊肉等保鮮需求高的特色農產品,為食材新鮮“保駕護航”。
雖然行業一直在加力,但也應當看到,我國的生鮮產品冷鏈流通率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發布的《農產品產地冷鏈研究報告》顯示,當前我國果蔬、肉類、水產品的冷鏈運輸率分別為35%、57%、69%,而發達國家的平均冷鏈運輸率在90%以上,這就導致我國生鮮農產品的流通損耗不低。
分析看來,損耗的兩個點位,一是上文所說的生產端設施的缺失,另一個則是鏈條不能“環環相扣”造成的損失。比如,劉倩收到尋烏蜜桔的過程,是冷鏈物流全鏈條“閉環”所實現的。但放在整個冷鏈物流體系里,這并不容易。冷鏈物流要求生鮮食品在產地采收后,在其后的分揀、加工、貯藏、運輸、分銷、零售直至到達消費者手中的整個過程中均需保持在一定的低溫條件之下。如果在上述各環節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冷鏈設施缺失而造成恒定低溫的中斷,就會導致“斷鏈”,讓產品的品質大打折扣。保證全程冷鏈,防止“斷鏈”是冷鏈物流的重中之重。
“我們企業做團餐已經23年的時間,在其中,我們也發現供應鏈是痛點。具體來說,供給側發展相對滯后,供應鏈采用冷鏈不足,‘斷鏈’時有發生,信息化支撐力偏弱。”北京健力源餐飲管理有限公司采購管理山東中心總監王格受訪時說,冷鏈服務市場巨大,應發力體系、設備等環節建設,并加強信息化管理。
時下,總建筑面積2.6萬平方米的健力源冷鏈物流配送中心項目已在西海岸新區投入使用。這個項目由北京健力源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包括現代化冷庫2座,庫容量達15萬立方米,并配有百余輛冷鏈貨車。項目制冷設備及管道系統全部實現自動化控制,根據大數據采集建模、模型震蕩收集等方式,對冷庫運行展開實時優化,實現無人值守,打造低碳節能、智慧高效型現代物流企業。
業內人士指出,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的生活和消費習慣均已發生很大的改變,新鮮、便捷的食品消費已成為人們的新追求,可以預見,末端生鮮零售場景的多元化和碎片化現象日益顯現,我國冷鏈物流服務將呈現高度定制化和個性化的特征。隨著科技及人工智能的進步,智能倉庫、無人分揀、機器人運輸和無人機運輸等,都將成為物流行業的發展方向。未來,冷鏈物流行業將更加注重科技創新,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智能化、精準化的服務。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晉 文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