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MarketWalk”:菜市場“接駁”旅游目的地
菜市場里的“煙火氣”,是每座城市最常見、最直接的市井肌理。
社交平臺上,逛菜市場被年輕人“洋氣”地稱作“MarketWalk”。與當下已經成為潮流的“CityWalk”(城市漫步)相比,“MarketWalk”更“松弛”更“接地氣”。菜市場擁有城市中最具特色的美食風物和市井風景,游客漫步其中,能夠自然而然地接觸到當地居民和本土文化,進一步深入城市的人文核心。
當下,菜市場正在成為游客與一座城市“肌膚相親”的“秘密通道”,菜市場“接駁”旅游目的地也成為越來越多游客自助游的必選項目之一。這一有意思的打卡地,帶火了旅游,帶火了市場,也帶火了消費。
年輕人來青“第一站”
“想你的風吹到了團島”“我在團島市場很想你”……記者在位于老城區的團島農貿市場看到,市場里的攤販自發推出了系列網紅標語和打卡地標牌。一些攤販在客流量相對較少的空隙,在直播間與粉絲互動直播帶貨。還有一些視頻博主,在此推介青島的特色美食。原本以中老年人和本地顧客為主要消費群體的菜市場,現在儼然成為年輕人熱衷的網紅打卡地和外地游客鐘愛的文旅場所。一種嶄新而時尚的消費場域,正在從菜市場形成。
近日,中國日報的記者小李從北京來青,下午4點從青島火車站出站后,她拖著行李箱直奔團島農貿市場,這里的海鮮小吃街成為她來青島的“第一站”。
小李坦言,她這次來青島,主要是為中國日報新媒體《一城一味》的拍攝做調研。“來青島前我做了很多功課,在年輕人經常瀏覽的幾個社交軟件里,團島農貿市場的推薦率非常高。所以,我把‘第一站’放在了這里。中午從北京出發的時候,我特地少吃了點飯,為的就是來這里買新鮮的海產品,然后再到市場的小吃街現場加工。”小李說,她選好食材來到小吃街的時候不到下午5點半,沒想到竟然沒有空桌子。
來團島農貿市場小吃街消費的外地游客大約有一半,另一半中,有特地來消費的青島本地人,也有和本地人一同前來感受市井特色的外地親友。“大約在2021年,一些外地游客買來海鮮后,打聽我們的代加工業務。于是,我們試探性地在市場開辟出了一塊小吃街,沒想到‘一炮而紅’。”團島農貿市場主理人辛興告訴記者,這些游客“嘗鮮”后會自發在各種社交平臺上宣傳,經過“口口相傳”,這條小吃街成了網紅打卡地。在菜市場買海鮮,再去小吃街加工海鮮、吃海鮮成為一種既經濟又實惠的時尚消費模式。
小吃街早上10點營業,晚上10點歇業,每天的翻臺率保持在4次以上,旅游旺季每張桌子均保持較高的翻臺率。
“我媽是海陽喜餅的VIP客戶,她經常會組織身邊的人一起團購。”年輕的青島攝影師王凱受到母親的影響,也成了團島農貿市場的“粉絲”。為此,與妻子拍攝特色婚紗照的時候,他特地將團島農貿市場作為一站取景地。“這里熱氣騰騰的人間煙火,在潛移默化中預祝我們今后的小日子也會像這里一樣紅紅火火吧。”王凱告訴記者,婚后,他每周會開車來集中采購一次,春節前,更是將這里當做購置年貨的“一站式”平臺。
“接地氣”,也“接時尚”。記者在團島農貿市場看到,除了紅島蛤蜊、夏莊果蔬、積米崖海鮮等具有濃郁青島特色的地理標志農副產品,這里還增添了年輕人喜歡的奶茶和鮮榨果汁攤位。奶茶攤位老板告訴記者,“我們在菜市場經營,旁邊就是各種原料的供應攤位。”他們的奶茶主打食材新鮮、品類多元,吸引了不少消費者,顧客比部分商圈的奶茶店鋪還要多一些。
本土風物集聚的寶藏文旅地標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說過:“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從來不是歷史名勝或者商業中心,而是菜市場。”不少游客也認為,去一個地方旅游,只有逛了菜市場,才能了解當地人是怎么生活的。著名美食家蔡瀾到青島,親自到菜市場“探場”,被團島農貿市場的繽紛與適宜給“驚”到了,表示非常羨慕青島人的“口福”。
“像鹿特丹拱廊大市場、倫敦博羅市場、巴塞羅那波蓋利亞市場等菜市場,本身就是一個旅游景點。”在歐洲旅居多年的“青島大嫚”萬女士表示,歐洲很多菜市場的物價其實不比超市便宜,游客來菜市場體驗,就是因為菜市場的攤販基本都是本地人,所售賣的當地食材新鮮、地道,游客把菜市場當做是感受經典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窗口。
與城區菜市場對標的是蓬勃盎然的鄉村大集。李村大集、泊里大集、王哥莊大集、沙子口大集、城陽大集、紅島大集、即墨大集、鰲山衛大集等鄉村集市,可以說是城市民俗文脈的靈魂所在,也成為閱讀一座城市原生態的煙火地標。
果蔬糧食、雞鴨魚肉、服飾百貨、潮流好物、文創手作、鄉野特產、花草樹木、古玩美石……大集的交易品種五花八門,保持了原生態的民俗風貌,好似一幅地道的膠東市井生活圖。
古龍曾寫道:“如果一個人走投無路,心一窄想尋短見,就放他去菜市場。再心如死灰的人,一進菜市,定然厄念全消,全新萌發對生活的熱愛。”采訪當晚,記者在朋友圈更新了打卡城區菜市場和鄉村市集的照片,評論點贊數量遠超以往。更有一些年輕的朋友留言:“為了能經常吃到團島農貿市場的美食,我和老公商量準備在附近買房”“想吃老團島燒肉、青島脂渣、油炸糕了”……當下,年輕人在安家置業的時候,不僅考慮房價高低、通勤時間,也充分考慮是否在菜市場附近。像團島農貿市場、十五大街市場、埠西市場、新貴都市場、海泊河市場、李村大集等青島人熱愛的菜市場周邊,已經像“學區房”那樣,擁有了“菜區房”的概念。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目前青島的菜市場多經過了升級換代,通過時尚、富有藝術感的裝飾設計“對標”超市。與此同時,多數菜市場的價格依舊保持著惠民本色。高溫天,一些懶得做飯的市民,干脆將晚飯放到菜市場解決。
近日,市民付先生及妻子在午餐時間連續打卡了青島市內幾家菜市場。“現在菜市場有許多熟食供應,新鮮出鍋的爐包、鍋貼、梅菜酥餅、炸肉、油炸糕,現場品嘗比帶回家吃口感更好。我們倆在菜市場的小吃街連吃加喝,一般人均消費不超過30元。”付先生告訴記者,他們會從菜市場采購半成品菜和現場包的餃子,如果有外地來的親友到青島,他們會在菜市場的零售區采購食材,然后在小吃街代加工。菜市場里還有攤位供應新鮮的啤酒,體驗感和新鮮程度與外面的飯館不相上下,價格更加實惠。
這邊商販的吆喝聲此起彼伏、流動的人群魚貫而來,那邊家常海鮮菜新鮮出鍋、熱氣騰騰,豐盈著聽覺、視覺和味覺。菜市場也憑借濃郁的“煙火氣”和獨特的社交屬性,漸成寶藏性的大眾文旅地標。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崔燕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秦璐]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