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島造“超級能源碗”現身南海
5月22日上午,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首艘圓筒型“海上油氣加工廠”——“??惶?rdquo;,歷經10天,經過1200海里長途跋涉,成功從青島運抵廣州錨地。隨后,“海葵一號”將被拖運至珠江口盆地回接安裝,應用于南海珠江口盆地的我國首個深水油田——流花11-1油田,屹立在324米水深的深海,與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rdquo;強強聯合,推動億噸級老油田煥發新生機。
/ 看點 /
“海葵一號”有多大?
“碗口”直徑超90米,最高處61米,近22層樓高,主甲板面積相當于13個籃球場,總重約3.7萬噸,最大排水量10萬噸。
“??惶?rdquo;里有啥?
內部好似迷宮,41個獨立艙室,大小不一,功能各異,分別承擔壓載、儲油等不同任務。“碗”上裝載電氣、動力等八大功能模塊,集成713臺關鍵設備,由近60萬個零部件組成,電纜總長可繞北京五環3圈多。
“??惶?rdquo;多能裝?
它的最大儲油量達6萬立方米,每天能處理近6000立方米原油,可供90萬輛小汽車使用。設計壽命30年,可“超長待機”15年不回塢。
可連續海上運行15年不回塢
“??惶?rdquo;集原油生產、存儲、外輸等功能于一體,是世界上首個集成了海洋一體化監測系統、數據集成平臺、機械設備健康管理系統等多系統的“數智化”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英文名稱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縮寫為“FPSO”),包括船體和上部功能模塊兩部分,由近60萬個零部件組成,最大儲油量達6萬噸,按照百年一遇惡劣海況進行設計,設計壽命30年,可連續在海上運行15年不回塢。
在青島完成主體建造的“??惶?rdquo;是第一艘完全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安裝的圓筒型FPSO,也是亞洲首艘圓筒型FPSO,被形象地稱為“超級能源碗”。據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深水工程建設中心總經理劉華祥介紹,“??惶?rdquo;本身沒有動力,不能在海上自航,為縮短航行時間,減少海水沖擊損傷、臺風影響等運輸風險,此次通過“大船背小船”的方式,將它像貨物一樣裝到半潛運輸船上,然后運輸至珠江口盆地成功進行回接安裝。
“??惶?rdquo;主甲板最大直徑90米,面積相當于13個標準籃球場,高度接近30層樓,總重相當于3萬輛小汽車,吃水深度接近航道極限,必須在天文大潮時才能出港,每月滿足作業條件的海況窗口僅有3天。
“圓筒型結構重心高、穩定性差、容易偏轉,定位非常困難。”中國海油工程流花11-1/4-1油田二次開發項目總包經理舒偉介紹,“海葵一號”的裝船過程需要使用6艘船舶密切配合,像“穿針引線”一樣,將“??惶?rdquo;精確裝載到預定位置,精度要求不超過50毫米,再通過排出壓載的海水,同時借助潮汐力量和海水的巨大浮力舉起“??惶?rdquo;,技術難度創行業同類裝船作業之最,對方案設計、計算分析、現場指揮等均提出異??量痰囊?。
為此,項目統籌國內優勢資源,投入我國最大、世界第二大的 “新光華號”半潛船進行裝船運輸,首次在國內大型海洋平臺裝船中采用了捕捉器、自動全站儀與水下攝像頭相結合的定位技術,首次獨立完成圓筒型FPSO干拖運輸設計,自主完成技術方案編制、復雜計算分析、施工指揮管理等系列工作,確保“??惶?rdquo;精準裝船就位,助力我國超大圓筒型浮式生產裝備裝船拖航技術實現全流程自主化。
投用后日處理約5600噸原油
“??惶?rdquo;創新“深水導管架平臺+圓筒型FPSO”開發模式,能夠大幅提高采收率,將油田生產壽命延長近30年,開發成本降低近10億元,為我國潛在的深水邊際油田開發提供一種新模式。同時,深海相較淺海,海況更加惡劣,風、浪、流對海上油氣生產設施的安全平穩運行挑戰較大。“超級能源碗”獨特的圓筒造型,可以使各個方向的受力更加均衡,很好地適應風、浪、流對船體的影響。
“臺風來臨時,‘??惶?rsquo;可以通過自主研制海陸一體化智能中控系統,切換到‘智能臺風模式’,實現在臺風期間無人化生產,為海上油氣田設施的智能化和數字化建設提供一種全新的模式。”中國海油“海葵一號”建造工程師馬霖介紹。
“項目在國內首次在海洋平臺采用新型天然氣脫硫裝置和雙燃料發電機,可以充分利用油田伴生氣,有效提升了項目的綠色節能水平,大容量液壓潛沒泵等一系列關鍵裝備都實現了國產化。”馬霖介紹,“超級能源碗”的主體建造完成,實現了15項關鍵技術設備自主化應用,使我國具備了根據不同油田、不同海域,自主設計制造不同類型深水油氣裝備的能力。
此次“海葵一號”從青島啟運后,經過1200海里的航行抵達珠江口盆地進行回接安裝,通過12根長達2570米的系泊纜繩牽引,漂浮在水深324米的大海上工作,每天能處理約5600噸原油,為我國深水油氣田高效開發提供全新選擇。
/ 延伸 /
一批“大國重器” 從青島駛出
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世界最大噸位級海上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P70、全球首座10萬噸級1500米超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近年來,一批“大國重器”從青島駛出。
作為青島乃至全國船舶海工產業重要基地,海西灣聚集了海西重機、海西重工、北海造船、中船發動機等50余家船舶制造與海洋工程企業,形成以船舶海工制造為龍頭、配套產業和技術研發同步發展的產業集群,劍指世界級船舶海工產業高地。
“大國重器”何以頻頻誕生于海西灣?優越的地理位置不可或缺。海西灣位處中日韓船舶海工核心地帶,水深灣闊,緊鄰青島港前灣港區,超過220條航線連通全球各地,利于開拓國內外市場。此外,海西灣產業集中度高、產業鏈條完備,轄區船舶海工企業可以實現資源互補、業務協同,從而降低各種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當下,全球船舶海工市場迎來復蘇,青島正搶抓機遇,進一步放大產業優勢。
政策支撐方面,青島已出臺支持海洋裝備產業的一系列政策,從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各環節全方位支持產業做大做強;創新平臺方面,青島培育打造了山東省船舶與海工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中船船舶設計研究中心、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創新發展基地等一批國家、省級創新載體;項目推進方面,中船青島藍色海洋經濟綜合體示范項目簽約落戶、濰柴(青島)海洋裝備制造中心等一批項目正加快建設;產業培育方面,海西灣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基地已形成集聚發展態勢,連續兩年獲評五星級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本版撰稿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郭念禮 觀海新聞/青報全媒體記者 李德銀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戴慧慧]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