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期待!社區治理“新鮮血液”來了!青島各區市密集招聘914名社區專職工作者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社區專職工作者隊伍是服務社區居民的重要力量。近期,青島多區市密集招聘社區專職工作者共914人。社區專職工作者究竟是一份什么樣的工作?每天的工作狀態是什么?帶著這些疑問,10月31日,記者來到四方街道宣化路社區居委會,跟隨社區黨委副書記聶巧爽體驗社區專職工作者的工作,聽她講述工作中的“酸甜苦辣”。
事件:
各區市為社區“攬才”
本科學歷成“標配”
市南區94人,市北區167人,李滄區114人,西海岸新區280人,膠州市110人,平度市81人,萊西市68人……從9月份開始,青島各區市陸續發出公告,招聘社區專職工作者。據不完全統計,本輪招聘共計914人。記者注意到,各區市采取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的方式,按照網絡報名,筆試、現場資格審查、面試、體檢和政審等程序進行。
記者梳理發現,除膠州市招聘要求全日制大專及以上學歷、年齡在40周歲以下之外,其他區市報名者基本都需擁有國家承認學歷的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部分區市報考人員在區市街道、社區基層連續工作滿1年且目前仍在崗的,學歷可放寬至大專學歷,年齡要求需在35歲及以下,滿足特定條件后,年齡可放寬至40周歲。
根據社區專職工作崗位特點,社區專職工作者主要從事入戶走訪、應急值守、疫情防控等工作。其中,膠州人才集團有限公司發布的公告中,對社區網格專職工作者的工作加以明確:社區專職工作者將分配至鎮街城市網格擔任網格黨支部書記或網格長,專職從事社區網格治理工作,抓牢疫情防控、政策法規宣傳、基礎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隱患排查、矛盾糾紛化解、推進居民自治及鎮街交辦的其它工作任務等。
觀察:
招聘向本科畢業生傾斜
本地戶籍設置加分細則
記者注意到,在大體范圍要求相同的條件下,各區市的招聘條件也有“小異”。市南區的崗位說明表中,也明確標注出了不同崗位的加分項,包括“市南區戶籍的人員,及社會工作專業的在筆試成績中各加5分”,報考李滄區并為李滄區戶籍的人員,筆試可享受加1分的優惠,社會工作專業或持有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證書的加1分。
市北區公開招聘社區專職工作者有高校畢業生崗位66人,李滄區有高校畢業生崗位35人,西海岸新區的280個崗位要求為須為擇業期內(2020年、2021年、2022年)未落實工作單位的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皆不限制戶口所在地。
此外,萊西市招聘面對萊西市戶籍人員,平度市招聘社區專職工作者81人,也皆要求為平度市戶籍,并設置加分細則:“對獲得《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的,實行筆試成績加分,并在筆試前面向社會公示,公示期為5個工作日。持有初級《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的人員,筆試成績加3分,持有中級及以上《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的人員,筆試成績加5分。”
探訪:
安排滿滿馬不停蹄
護老結緣社區工作
社區專職工作者究竟是一份怎樣的工作?10月31日,記者來到四方街道宣化路社區,找到了社區黨委副書記聶巧爽,她就是一位社區專職工作者。“大家先把提示牌擺放好,等開始檢測時,一定要認真做好消殺工作,不要有任何疏漏。”當天市北區開展核酸檢測工作,早上6時許,聶巧爽就來到社區核酸檢測點,開始和同事忙著做前期準備工作,她將隔離柵欄、提示牌等擺放好,將各類檢測物資準備好后,又對相關電腦設備進行了調試。檢測工作開始后,社區居民紛紛前來,檢測點前排起了長隊,聶巧爽在現場維持秩序,幫著老人操作手機順利檢測。
核酸檢測點前的人流量穩定后,聶巧爽又“馬不停蹄”地趕到宣化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崗位上,查找整理關于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檔案,期間還為前來辦理業務的居民解答問題。很快,忙碌的一上午過去了。按照計劃,當天下午,社區的螢火志愿服務社還要開展編織活動,作為主要負責人,聶巧爽還要負責活動聯系。下午2時許,記者和聶巧爽來到活動室,此時十余名老人正在織毛衣、坐墊等,看到聶巧爽,老人們熱情地打招呼,大家坐下來一起做手工、聊家常,其樂融融。
“2020年疫情開始的時候,社區里的老人出門不方便,家屬們也來不了,老人需要買菜。于是,我們社區的黨員志愿者聯系了一個共建單位,共建單位幫著配送蔬菜,我們黨員志愿者把菜的價格告訴老人,有需要的我們幫著買。后來疫情穩定后,老人買菜方便了,我們開始衍生了文娛生活。組織老人們,在自己家門口一起玩,一起聊聊天,一起放松下心情。這類的活動一場十幾人次,一周內固定活動參與者達到六七十人次。”聶巧爽告訴記者,2019年,她還在擔任宣化路社區第五網格黨支部書記,當時還有自己的工作,社區工作只是兼職,在接下來的三年里,她跟著螢火志愿服務社一起成長起來,2021年4月份,她成為一名全日制的社區專職工作者,并擔任了宣化路社區黨委副書記。
講述:
低血糖仍堅守一線
一年騎壞一輛電動車
10月31日下午,聶巧爽的工作也是安排得滿滿的。“我現在主要負責社區的黨建、宣教及志愿者方面的工作。但是忙的時候,我和同事們也是一個人兼著好幾塊,互相幫助。對我們來說,加班加點是常態。”聶巧爽告訴記者,在此前的社區核酸檢測工作,她負責志愿者招募、培訓等工作,“此前一小區出現疫情,每個社區安排人員前往支援,當時我們社區是我去的,這是我第一次穿上防護服到戰疫最前線。萊西疫情后,開始全員檢測 ,一開始信息錄入都是我們自己負責。”
“對我來說,早出晚歸是正常的。夏天的時候,我既要負責反詐宣傳,還要進行疫苗接種宣傳,都是早上6點到早市擺攤宣傳,9點以后回社區上班。在疫苗接種點值班,經常熬到晚上十點半。半夜回到家后,家人都睡了,雖然很累出了不少汗,但因為洗澡容易吵醒家人,擔心影響家人休息,經常澡也不洗了,就直接睡覺,第二天一早起床繼續工作。”聶巧爽說,她自己有低血糖,有時太忙太累,吃飯也沒個準點,經常累得出現憋氣、發暈的情況。每當這時候,她簡單休整下,繼續投入到工作中去。
“我是負責核酸檢測技術上的東西,最開始的時候,檢測點的電腦系統出問題,我們社區有六個檢測點,我要各個點跑。我的工作比較雜,疫情防控常態化后, 我還要負責單位業務辦理、入戶走訪等,經常爬樓摸排信息。好多個地方都需要我,我都是騎著電動車在社區來回跑,一年的時間,我的電動車就跑壞了一輛。”聶巧爽說。
說法:
面對委屈擺好心態
把“抱怨者”變“親人”
在聶巧爽看來,要做好社區工作,要有耐心,能吃苦,有熱心。記者采訪得知,在日常社區工作中,難免會遇到受委屈的事。“走到社區來反映問題的居民,說明這個問題他已經解決不了了,心情肯定不愉快,他們到社區就是帶著情緒來的。我曾遇到罵罵咧咧的、在柜臺上吐痰的。但是,我們要擺好自己的心態,不能被這些居民的情緒所干擾,靜下心來了解、幫著解決問題。”聶巧爽說,此前,社區一居民家庭困難,身患大病,還遭遇了車禍,本想辦低保,因其臨時事項收入超標,不滿足辦理低保的條件。開始的時候,該居民因無法辦理低保對社區心懷抱怨,但是聶巧爽多次耐心向其解釋,慢慢地,這名居民也明白了,態度逐漸緩和。“中秋節到這位居民家走訪時,他已經和我們無話不說,變得像親人一樣了。”
此前,社區內有個老人家中沒有孩子,老人摔傷,做核酸檢測不方便,于是給社區打電話求助,聶巧爽第一時間協調為老人上門做核酸。“作為社區工作者,我們的工作比較雜,沒有太多高大上,但是都是居民最切身、需要的。居民過來找我,需要我幫忙解決問題的時候,我要盡我所能去解決難題。干這個工作,雖然很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當幫居民解決一個個生活難題后,他們對我們的感謝和他們臉上的笑容,都會讓我們感覺這份事業很有意義。”聶巧爽說。
期待:
盼“新鮮血液”加入
加強互動提高效率
“我覺得這個政策(招聘社區專職工作者)特別好,因為我們社區很缺人,像我們社區有3754戶,只有5位社區專職工作者。千頭萬緒,戶數多了,人少了,每天要辦的事和頻率也多。人多了,兼顧的就少了,精益求精,就能把事情解決地更加完美。”對于區市公開招聘社區專職工作者,聶巧爽表示非常贊同。“現在招募都有學歷和年齡要求,讓社區隊伍更加高水平化和年輕化。”聶巧爽告訴記者,現在社區的一些工作,大家印象中的居委會“大姨大媽”是干不了的,可能在工作上會有固有思想,而新加入的社區專職工作者,能夠為社區工作注入新鮮血液,帶來新的力量,帶來新的社區管理服務理念。
“如何讓社區工作更開放、更有互動性,是一個值得我們社區工作者思考的問題。”交談之間,聶巧爽也向記者展望了未來的社區工作狀態。“有很多事情我們在做了,但是居民并不了解,不知道社區負責的事情很多,他們可能會誤解我們的工作很清閑,其實我們的工作并不輕松,要做的很多。希望社區的工作內容能夠被居民了解,宣傳出去。”聶巧爽說道,希望通過平臺宣傳渠道,達到社區工作透明,公開互動,讓居民知道社區工作內容,在消除誤解的同時,讓工作效率可以更高效。
鏈接:
工作待遇、晉升渠道
社區專職工作者政策一覽
對于社區專職工作者,工作待遇是很多人關注的問題。記者梳理發現,根據各區市發布的公告,聘用的社區專職工作者屬企業用工性質,實行派遣制,由各區市相關單位委托第三方勞動事務代理公司與其簽訂勞動合同,合同期限在2-5年不等。正式聘用人員薪酬基本都按照省市社區專職工作者薪酬待遇有關規定執行,并隨青島市社區專職工作者薪酬標準的政策變化進行相應調整。
其中,膠州市明確社區網格工作者的待遇報酬:社區網格專職工作者與人才集團子公司簽訂勞動合同,按照崗位需求分配至阜安、中云、三里河和九龍街道辦事處工作,需服從崗位分配,由用工單位負責日常績效考核管理。基本待遇報酬為每人每年4.5萬元(含單位和個人應繳納的五險一金),并由用工單位根據日常考核情況按照每人每月500元至1000元標準,發放績效考核報酬。
記者了解到,根據青島市2019年下發《關于完善社區專職工作者薪酬體系的指導意見(試行)》,指出各區 (市)要根據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財政狀況,當地街道事業編試用期滿執行定級工資標準人員 (管理類) 平均應發工資的0.8-1.2倍之間,合理確定社區專職工作者的薪酬待遇起始標準,并根據事業單位工資普調增資情況同步聯動調整。
此外,公開資料顯示,本市推廣的3崗18級薪酬體系是崗位與等級相結合的職業體系。不同崗位的社區專職工作者根據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相關專業水平等對應不同的薪酬系數。為充分保障社區工作者待遇,不斷提升社區工作者職業獲得感,相關部門探索從社區專職工作者中招錄公務員和事業編制人員機制,從用人制度上切實關心社區專職工作者的成長進步,調動社區工作者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玉凡 王洪智 見習記者 王曉雯
[來源:半島新聞客戶端 編輯:戴慧慧]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