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島交通:為經濟社會發展當好開路先鋒
交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開路先鋒。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島立足資源稟賦,加快構建“海陸空鐵”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持續推進機場、高鐵、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大項目,高效鏈接世界的國際大通道加速形成,服務新發展格局能力明顯增強,為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和國際門戶樞紐城市提供了基礎支撐。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局長宋明杰表示,全市交通運輸系統將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山東示范區青島先行區為總目標,按照青島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的部署要求,突出引領型、創新型、樞紐型、共享型發展導向,更加注重一體化融合、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推動青島交通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打造青島范例,為青島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當好開路先鋒。計劃到2025年,交通強國山東示范區青島先行區建設取得新突破,高質量完成交通強國建設試點任務,初步建成開放互聯、便捷順暢、智慧創新、綠色生態、安全可靠、治理高效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成為交通強國山東示范區標桿。
現代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初步建成
綜合立體交通網是交通基礎設施高層次的空間網絡,是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等各種運輸方式的主要通道和節點。黨中央、國務院2021年2月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將青島列入全國20個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名單,青島實現了由全國樞紐向國際樞紐的跨越。
過去10年間,青島加快建立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以國際化空港、現代化海港為中心,以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為骨干,與城市交通系統緊密銜接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形成。
公路作為最基礎、最廣泛的交通基礎設施,在助推經濟發展、服務百姓出行、打造綜合立體交通網中起到重要作用。十年來,青島公路通過調整優化結構,對穿越城區路段進行了移交,促進了青島城市化建設進程。通過持續不斷更新改造,公路路面質量、公路等級和公路綜合服務水平得到極大提高,形成了路網結構合理、區域布局平衡、城鄉銜接順暢、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的現代化網絡。目前,青島市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5366公里。高速公路方面,2012年青島市高速公路13條728.8公里,2022年青島市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6條869.2公里,形成“三縱四橫五連”高速公路格局,實現了青島市所有鄉鎮半小時內上高速公路,青島市與所轄市區直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居全省第1位,保持了全國同等城市前列。國省干線方面,普通國省道2236公里,我市干線公路中的國家公路由2012年833.9公里占比26.98%,增長至2021年的1221.8公里占比39.34%,在國家公路網中的功能地位大幅提升。公路服務品質不斷提升,公路養護費用從2012年的1.28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3.38億元,大中修力度持續加大,國省干線全面消滅四類以下危橋,創建“暢安舒美+”文明示范路成為青島公路的一大特色,在全國國家公路檢測考評中我市取得直轄市與計劃單列市組別養護管理第一名路網檢測第二的優異成績。農村公路方面,2012年全市行政村油(水泥)路通達率為96.1%,2021年實現了戶戶通硬化道路,“四好農村路”建設全省領先。
鐵路實現提速升級快速發展。2012年,青島只有膠濟鐵路、膠濟客運等4條鐵路,通車里程160余公里;2014年1月,集鐵路、地鐵等多種交通方式于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青島北站投入運營。2016年11月,山東省首條城際高速鐵路—青榮城際鐵路全線開通運營,青煙威等半島地區城市間的時空距離大大縮短。2018年,濟青高鐵、青鹽鐵路、董家口疏港鐵路同步建成通車,青島高鐵實現“零”的突破。2020年,濰萊高鐵通車,結束了平度不通高鐵的歷史,青島在全省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鐵”。2021年,平度、萊西開行往返青島主城區的市域列車,融入青島主城區40分鐘交通圈。到2021年,全市鐵路線路增至12條,通車總里程達到666公里,其中,高速鐵路228公里(濰萊鐵路、濟青高鐵、青榮城際鐵路)、快速鐵路154公里(青連鐵路、膠濟客專)、普速鐵路284公里,構筑起集約高效的鐵路運輸網絡體系,我市由鐵路末端城市逐漸成為沿海重要鐵路樞紐。當前,我市正在全力推進濰煙鐵路、萊榮鐵路等2條在建鐵路建設、2條年內擬開工鐵路,同時加快推進膠東半島鐵路公交化等工作,更好支撐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十年間,青島持續完善港口基礎設施和集疏運體系,海運網絡通達全球,青島“一灣兩翼”港口布局加速構建,老港區向國際郵輪母港轉型,前灣港區成為國內最大集裝箱碼頭群之一,建成投產亞洲首個全自動化無人碼頭,董家口港區躋身“億噸大港”。2012年,全市完成港口吞吐量4.1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450萬標準箱。到了2017年,全市港口吞吐量完成5.1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831萬標準箱。2019年以來,青島港深度融入山東港口一體化改革發展,不斷強化陸海統籌,加快由大港向強港邁進,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雙雙攀升到歷史新高。2019年,山東港口青島港全年貨物吞吐量首次跨越6億噸,成為寧波舟山港、上海港、唐山港、新加坡港、廣州港之后全球“6億噸俱樂部”的新成員。2021年,青島港完成貨物吞吐量6.3億噸,居全球第4位;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371萬標箱,居全球第6位。目前,全市港口生產泊位達到122個,年綜合通過能力3.81億噸。集裝箱航線達到215條,實現全球主要港口全覆蓋。近年來,青島引航站年均引航保持在2萬余艘次,引航收入3億余元,引領船舶已涵蓋箱、油、礦、LNG和海工裝備等各類船型,引領船舶類型數量和人均工作量指標均居全國引航機構首位,引航總量位列全國引航機構第五位。尤其是在集裝箱班輪效率提升方面,可實現能見度500米條件下船舶正常通行,超過上海、天津、廣州、深圳、寧波等引航機構水平(均為1000米);吃水超過15米的重載集裝箱船舶,可實現24小時全天候靠離。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編制發布的國際航運樞紐發展指數顯示,青島港已經躋身先導級國際航運樞紐,不僅在設施能力、航線網絡等指標項上具有顯著優勢,在樞紐運營服務水平、創新引領能力等方面也各具特色。
機場是青島打造國際門戶樞紐城市的重要支撐,是一座城市與世界聯系的關鍵基礎設施。10年來,隨著城市快速發展,青島機場的航空旅客吞吐量增勢迅猛。2012年,青島流亭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1260萬人次,2016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萬人次,2019年青島航空旅客吞吐量已達到2556萬人次。2021年8月12日,面對行業難度最高、挑戰最大的轉場重大任務,青島圓滿完成我國民航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性整體轉場,山東省內首座4F級機場——膠東國際機場順利實現“一夜轉場、一次成功”目標。2021年,青島機場完成航班起降13.87萬架次、旅客吞吐量1603.2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3.76萬噸,“世界一流、國內領先”的東北亞國際樞紐機場展現新姿。截至2022年7月,膠東國際機場共開通民航航線154條,其中國際及地區航線16條,通航城市110座,青島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暢通。
現代化運輸服務體系加快構建
10年來,我市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人便其行、貨暢其流”,抓好交通運輸服務品質提升,加快構建現代化運輸服務體系,推動經濟循環和社會運行暢通高效。
線路長度由8.6公里延長至26公里,曾經的“微循環”“小線路”,成長為沿線居民出行的“大動脈”;車輛由剛開通時配備的汽油車逐步更新為柴油車、天然氣車,今年全線更換新能源純電公交車……回望10年來青島公交事業發展變遷,2012年開通的327路線十分有代表性,這條線路從一個側面折射了市民出行的變化及島城公共交通的發展進程。
10年來,我市城鄉客運服務水平顯著提升。自2013年11月獲批國家第二批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工程創建城市以來,我市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公交優先發展、綠色出行等系列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公共交通引領城市發展理念,積極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加強政策扶持和科技創新,組織實施了政策規劃引導、公交線網優化、公交運力投入、公交場站建設、智能公交完善、公交特色強化、行業素質提升、城市交通管理等8大工程,確立了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建成了與城市總體布局相協調、與城市發展目標相適應、與城市綜合交通相匹配,具有地方特色、結構合理、功能完善、品質優良的公交發展體系,構建了安全可靠、經濟適用、快速便捷、綠色環保、智能高效的公交服務體系,城市公共交通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市民公共交通滿意度持續提高,城市交通擁堵得到有效緩解。2020年9月,交通運輸部發布通報,命名青島市等12個城市為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
隨著公交都市創建工程深入推進,我市常規公交運營線路由2012年的397條增至2022年的928條,增長133.8%;常規公交運營線路總長度由2012年的7610.4公里增至2022年的20332公里,增長167.2%;常規公交運營車輛由2012年的6891輛增至2022年的10478輛,增長52.1%;其中,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由2012年的1851輛增至2022年的9800輛,增長429%;常規公交年客運量由2012年的10.8億人次增至2019年的11.6億人次(2020年至今受疫情影響客運量還未恢復正常),增長7.4%;日均客運量由2012年的302萬人次增至2019年的322萬人次,增長6.6%;同時,市區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達100%、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60%、全市行政村客車(公交)通達率100%,位居全省首位、國內同類城市前列。
地鐵從無到有,成為國內近10年來地鐵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目前已開通運營線路6條,線網運營長度284公里,位居全國城市第10位、北方第2位。2022年上半年日均客運量超70萬人次,7月份以來日均客運量超100萬人次,單日客運量最高超120萬人次。現代有軌電車示范線建成投用,全長8.77公里,2022年上半年客運量54萬人次,日均客運量3000人次。
巡游出租車完成確權改革,現有企業5033家、車輛12002輛、駕駛員1.73萬人。網約車實現納規管理,現有企業67家、車輛3.45萬輛、駕駛員6.8萬人。
10年來,以道路運輸為基礎,高鐵、民航快速發展的多層次出行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我市“人便其行、貨暢其流”基本實現。客運結構趨于多元化,公路客運量占比逐年遞減,鐵路客運量占比持續走高,機場旅客吞吐量逐漸回暖。圍繞“雙碳”發展目標,在2018年實施“四減四增”行動取得明顯成效基礎上,2021年實施新一輪“四減四增”行動,持續優化貨物運輸結構。建成董家口疏港鐵路等專用線46條、75公里,暢通港口集疏運通道,運輸距離400公里以上的煤炭、礦石等大宗貨物基本轉為鐵路或水路運輸。目前,港口大宗貨物“鐵路+水路”清潔運輸占比達77.5%;進口原油“管道+水路+鐵路”運輸占比達到90%,進口量居全國第二。
物流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物流產業的發展可以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效率,直接提高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益。10年來,我市重點圍繞市場培育、體系建設、模式創新、服務升級、交流合作等方面集中發力,不斷釋放平臺效益,實現產業良好發展,為青島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注入了新動能,為青島充分發揮“雙節點”價值、深度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撐。2018年,青島市被國家賦予“四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定位,并于2019年、2020年分別獲批生產服務型(港口型)、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成為全國唯一“三型”國家物流樞紐疊加建設城市。最近幾年,我市深入實施物流基礎設施補強、服務組織提升、“樞紐+”產業融合、數字信息賦能“四大行動”,發揮海鐵聯運和中歐班列聯動優勢,發展面向黃河流域的“門到門”全程物流服務模式,構筑東聯日韓、西接歐亞的國際物流大通道。目前,全市共有在運營重點物流園區50余個,“膠州灣”“華駿”“寶灣”等3個園區榮獲全國優秀物流園區。2022年上半年,全市物流業增加值達到737.6億元,全年預計超過1400億元,占GDP比重保持在10%左右,物流業規模持續擴大,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撐保障作用日益凸顯。[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戴慧慧]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