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洗鞋行業搭上互聯網快車 小伙日洗200雙,月入過萬
近年來,隨著“懶人經濟”興起,一批互聯網洗鞋項目上線。10月13日,記者實探青島一家洗鞋“工廠”發現,洗鞋如工廠流水線般規范。越來越多年輕人成為“洗鞋匠”,一天最多能洗200雙鞋,在旺季月薪過萬元。
業內人士表示,洗鞋行業吸引了資本的目光,一批互聯網洗鞋項目先后上線,但是由于行業存在特殊性,想要獲得長遠發展,還是需要各商家練好“內功”,提高服務質量。
>>>現象
洗鞋小程序成“新寵”
“手機掃一掃,鞋子上門收”,“像媽媽一樣,洗好每一雙鞋”,“互聯網+智能洗鞋,開啟洗鞋新潮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行業滲透率越來越高,洗鞋行業也搭上了發展的快車。
如今,在各大短視頻平臺上,一系列以洗鞋為主題的視頻正流傳開來。“80后在青島洗鞋,今天洗了一百多雙,身累心里高興。”在某段短視頻中,有人利用洗鞋機熟練地洗鞋,很多洗好的鞋就擺放在鞋架上,這引來不少網友的關注。
記者了解到,洗鞋產業的發展與球鞋文化的興起密不可分。作為一種屬于年輕人和潮人的文化,在球鞋文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將球鞋送至專業洗鞋店處理。“我有個朋友,之前自己把一雙三四千元的球鞋洗壞了,帶來了很多麻煩,所以專業洗鞋店很有市場的。”青島女孩小孫是球鞋玩家,她告訴記者,在圈內人眼中,球鞋價格不菲,一些玩家出于對球鞋的愛護,會找專業洗鞋店處理。
“現在還是到實體店洗鞋的人比較多,不過也有人在網上下單,有的網店還提供上門收鞋服務。”小孫介紹道。
記者在微信小程序中檢索“洗鞋”發現,不少商家看好這一行業的發展,紛紛投入洗鞋產業。與此同時,“洗鞋先生”“熊貓洗鞋”“碼上洗鞋”“一點洗鞋”等小程序,成為熱門檢索對象。記者隨機打開其中一款小程序發現,服務分為“清洗”和“修復”兩項,球鞋、皮鞋、奢侈品鞋的清洗價格有所區別。在幾款熱門小程序中,清洗價格也不一樣,最便宜的9.9元即可以清洗,最貴的則是59元。
>>>探訪
能“洗澡”還能“化妝”
10月13日,記者走進青島鞋衣社的洗鞋車間。“洗鞋需要好幾道工序。”鞋衣社洗護連鎖店總經理陸飛告訴記者,門店收鞋后要對特殊臟污進行標注,分揀出老化開裂的鞋,之后運到工廠車間,“清洗前,洗鞋師傅進行分揀,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可以機洗的,尤其是一些網面的;一部分是皮面的需要特殊清洗,例如有的需要干洗,有的需要泡沫清洗。”
清洗車間內,工作人員將鞋子鞋帶解開后,泡入摻入洗滌劑的水中,仔細謹慎地用刷子清洗。車間內還有一臺洗鞋機,上面裝有多個型號的刷子,機器啟動后相應的刷子轉動,洗鞋師傅只需拿著鞋子接觸刷子,很快就可以洗干凈。鞋子清洗干凈后,再放入烘干設備,期間還會進行殺菌處理。
“正常情況下,每個工位一天可以洗120雙左右,忙的時候,一天最多可以洗200雙。”陸飛介紹道。
在車間的一個架子上,擺滿各種色號的顏料,這里就是鞋子的“化妝臺”。“在收鞋過程中,門店的工作人員會仔細檢查每雙鞋,找出存在的問題。常見問題就是磨損等造成的掉色,在和消費者說明后,如果對方有需要,我們在洗鞋后會進行顏色修補。”陸飛說道。
此外,還有專門的車間對鞋子進行修補。記者看到,為了盡可能修復好鞋子,車間有各種各樣小零件和各種顏色線球,一面墻上掛滿各種各樣工具。“有的客戶的鞋子需要修復,例如開線需要縫合,開膠需要粘合。”陸飛介紹,送來清洗的鞋子基本都是客戶非常喜愛的,價格也相對較高,所以師傅們在修復時也是格外謹慎小心。
“鞋子不一樣,洗法不一樣”
嶄新”的鞋子成排擺滿架子,每只鞋上都掛有標簽,氣味干凈清香,包裝講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洗鞋是件又臟又苦的工作,但是記者在洗鞋車間內看到,這里像是條井然有序的流水線,并沒有臟亂的感覺。幾名洗鞋師傅都是年輕人,其中小陸干得最起勁,他對洗鞋的每個環節和細節都非常熟悉。
記者采訪得知,1995年出生的小陸雖然年輕,但已經是車間里的“老師傅”。
“我是2020年來洗鞋的,已經在這里工作兩年。來這里洗鞋之前,我以為和在家里刷鞋一樣,用鞋刷刷干凈就行,很簡單。來了一看,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和在家刷鞋根本不一樣,要求非常嚴格。”小陸告訴記者,要想洗好鞋,首先要認識各種鞋的材質,而他剛接觸這個工作時根本分不清,跟著師傅學習兩個月才慢慢分清。
“真皮還是假皮,需要經驗分辨。鞋子不一樣,洗法不一樣,例如翻毛皮面鞋,就需要注意變色的問題,這雙綠色的就可能洗成青色的,需要特殊洗法。”小陸舉例說,應對鞋子的掉色處理等,都需要專業知識和長期實踐。
“原來的工作不好干,我就抱著嘗試的心態過來了,發現這份工作比較賺錢,旺季月薪過萬,不知不覺干了兩年。人們都說現在是懶人的時代,但洗鞋也是社會發展促成的一個行業,很多人確實需要我們用專業技術來幫著洗鞋。”小陸說道。
“每雙鞋子都有一個故事”
有的鞋子腳后跟磨損比較嚴重,有的鞋面褶皺……小陸告訴記者,作為洗鞋行業里的“老師傅”,他可以通過鞋子觀察到顧客的一些特征。
“從一些細節上,大體能看出來鞋子主人的走路習慣,例如腳后跟內側磨損嚴重,說明主人走路‘外八字’。”小陸說道。
鞋衣社洗護連鎖店總經理陸飛從業15年,在洗過的無數鞋子中,隱藏著不少令他印象深刻的故事。
“幾年前,有一對中年夫婦來到我店里,拿出一雙破舊的鞋子,問我能不能幫忙清洗一下。”陸飛回憶,原來鞋是那對夫婦二十多年前結婚時穿過的,他們在搬家時無意中翻了出來,“當時鞋底脫膠,鞋面老化。”經過陸飛的精心修復和清洗,那雙鞋完好如初,夫妻倆非常滿意,一個勁地向他致謝。
“每雙鞋子都有一個故事。”陸飛說,在有些人看來,鞋子穿舊了、穿破了就會扔掉,然而對于另外一些人來說,舊鞋子反而具有紀念意義,“有一年,我們幫助一位老人修復了鞋子,后來和老人的家人也成了朋友。再后來,老人的輪椅壞了,我們也一塊幫著修理好。”
觀察
成為“新風口”,還需練好“內功”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資本投入到洗鞋行業中,業內競爭加劇的同時也滋生一些亂象:有些商家依靠低價策略搶占市場,服務質量跟不上;有的商家依靠資本瘋狂擴張,導致后續問題叢生。
“你可以看看短視頻平臺,一些洗鞋店幾塊錢就能洗一雙,你再算一算成本,除去人工和其他成本,一天洗多少雙才能賺錢?”有業內人士透露,互聯網讓洗鞋行業搭上發展快車,但是一些店面營銷過度,實際上洗鞋車間并不是如短視頻中展現的那樣美好。
“一些資本也想投資這一行業,但是經過考察后發現走不通。”這名業內人士介紹,洗鞋與洗衣行業類似,有一定地域性的特點,很難形成一家獨大的市場。“此前有一家比較大的公司,攤子鋪得比較大,但是只有一個洗護基地,你不可能把所有需要洗護的鞋子、衣物都及時送到這個基地,洗鞋洗衣的時效性就會存在很大問題。”這名業內人士認為,“通常三天內,客戶就要拿到送去洗護的鞋子和衣服,如果超過三天,會嚴重影響客戶的體驗。”
除此之外,如何應對客戶投訴也是商家需要面對的難題。“因為一些鞋子的價格比較貴,一旦把它們洗壞了,將會帶來很大的糾紛。如果所選商家不靠譜,客戶維權都是個問題。”這名業內人士認為,雖然洗鞋行業成為“新風口”,但是要想獲得長遠發展,還是需要各商家練好“內功”,提高服務質量。
延伸
洗鞋“神器”熱銷,切莫沖動消費
在“懶人經濟”時代,洗鞋機這一“新秀”也走入大眾視野。京東數據顯示,今年國慶假期前3天,洗鞋機銷售額暴漲,同比增長700%。另有數據顯示,2022年1~8月,洗鞋機銷售規模已經突破30萬臺。
記者在電商平臺上搜索洗鞋機,發現很多種類和型號,多數價格在200元~800元,也有價值數千元的家用高價產品。此外,網絡平臺上還有不少價值數萬元的工業洗鞋機在售。京東銷量最高的一款洗鞋機售價為379元,在商品信息下方的50余萬條評價中,好評率達到98%。記者搜索發現,不少商品都標有“解放雙手”的宣傳詞語。
“這兩年,隨著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洗鞋機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之前洗鞋機是我們這邊比較冷門的家電,這幾年前來咨詢購買的人明顯增多。”島城一家電門店銷售人員介紹道。“我對象喜歡白色的旅游鞋,我愛打籃球,家里就需要經常洗鞋,但是平時上班很忙,如果自己洗沒有時間,再就是洗得不干凈。去年我們買了一臺洗鞋機,真的非常方便。”市民趙先生說道。
有業界人士認為,隨著消費主力的轉移,新的生活和消費習慣慢慢形成,需求端越來越活躍,洗鞋機市場的前景值得期待。同時,還有另外一種聲音:因為技術尚存在短板,購買洗鞋機是交“智商稅”。
“洗鞋機的出現,確實幫助很多人解放了雙手,但是也不是萬能的,消費者在選購時,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清楚了解要購買的產品的功能,不能被銷售噱頭誘導沖動消費。”業內人士表示,洗鞋機要想贏得美好的市場“錢景”,需要努力消除技術短板,將用戶反映的痛點一一打掉。
文/圖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劉鑫 劉玉凡 半島全媒體記者王洪智
[來源:半島都市報 編輯:戴慧慧]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