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鹽能力翻番
食為政首,糧安天下。糧食安全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時刻關心的問題。萬吉麗說:“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海水稻的研發非常符合總書記指示的戰略方向。袁老一開始就提出來選育耐鹽堿作物,加我國糧食耕地面積,我們就是沿著這個研發路線去做的。”
端牢中國人自己的飯碗,種子是關鍵。鹽堿灘涂變身魚米之鄉,產量怎么穩?良種是基礎。在選育耐鹽堿品種背后,“海水稻”研發人員要做大量工作,比如種質資源的創新,“一開始是袁老從國內外收集的種質資源,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一直在不斷地擴充,目前我們的種質資源已經增長到近2000份,這是育種的基礎。”萬吉麗說,同時,耐鹽能力也不斷提高,“從一開始的3‰,到5‰,我們現在已經提高到8‰了。”
但是,在選育耐鹽堿品種的過程當中,因為鹽堿地生態非常復雜,具有一些“先天”缺陷,比如它的肥力條件、鹽堿程度,“所以僅僅種植耐鹽堿水稻還不夠,我們又研發了鹽堿地改良的四維改良法”。
為了讓水稻適應惡劣的自然條件,袁隆平團隊通過“四維改良法”將種植環境進行改造,而這也正是海水稻能夠對鹽堿地土壤進行改良的核心技術。據悉,四維改良法以耐鹽堿水稻為核心,整合了物聯網系統、土壤定向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素及抗逆性水稻四大要素技術進行自由組合配套,從海水稻品種、營養搭配、水鹽管理系統等方面出發,因地制宜,量身定做針對目標土壤的最優解決方案,讓土壤和作物“活”起來。
在青島桃源河有一萬多畝鹽堿地,通過“四維改良法”已經改造5000多畝,“我們已經種了一季小麥!”萬吉麗說。
八品種過國審
“總書記一直在強調種子安全的問題,我想這個安全就是指我們自己把控種源,我們自己把控育種的核心技術。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其實就是保障種子安全的工作。”萬吉麗說,“我們國家水稻相關的技術和品種在國際上是領先的,海水稻領域更是遙遙領先,而且經歷過產業化的轉化和試驗,可以說我們掌握了核心技術,保障了種子安全。其實,在鹽堿地綜合治理方面,種子是最核心的,種子是芯片,土地是它的一個載體,土地是基礎,在這兩方面我們都有核心的技術。”
目前,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已篩選出耐8‰鹽水條件的新材料,已有8個耐鹽堿水稻品種通過國審,耐鹽堿水稻、優質稻、多穗型高產雜交稻和旱稻已在全國10個核心示范基地及近百個品種測試點開展測試與示范,通過審定的7個自有品種,已在全國布設450個點進行品種展示與推廣。“我們牽頭的國家耐鹽堿水稻區試協作組,2020年有4個品種通過了國審。2021年又有4個品種通過審定。今年我們又報了8個品種。”
每年10月,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海水稻示范推廣基地陸續開始秋收工作。測產工作人員在專家的監督下進行收割,現場脫粒及水分測定,最后折算成畝產。歷經十年耕耘,海水稻畝產節節攀高,成績喜人。
“在城陽上馬,去年我們測了一個品種是畝產700多公斤,是一個雜交水稻品種,產量比前一年提升5%。產量提升一是靠品種,再就是鹽堿地改良治理效果的提升。”萬吉麗介紹,“黑龍江鐵力地處高寒地區第三、第四積溫帶,寒地水稻育種優勢明顯,食味值8.7以上的一個優質品種,畝產達到662公斤,這個也是很難得的。再就是迪拜的一個品種畝產500多公斤,應該說成績也非常好。”
海水稻研發,關系到老百姓的飯碗,關系到糧食安全,作為研發人員,萬吉麗等人的身上有著崇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會圍繞著這個使命和袁老提出來的改造一億畝鹽堿地的目標去做大量的工作,一點一滴地去做。古人有一句話叫‘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我想,總書記對糧食安全的期望以及袁院士的夢想,我們終將會實現。”
鹽堿地里稻花飄香,我們又離袁隆平院士的夢想更近了一步,中國人的飯碗也會端得更穩。[來源:半島都市報 編輯:椰子]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