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
讓城市公園更“接地氣”
構建1個城市綠道網絡、建設200處公園綠地、打造100條林蔭廊道、推進300處立體綠化……這是青島補強城市公園短板的目標,也是貫穿青島公園城市建設攻堅行動的主題。
增加公園數量的同時,青島頗動了一番心思。“在口袋公園設計中,發掘不同地段不同的歷史文化元素,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人群的需求。比如考慮老年人的需求,增加散步、溝通的空間;考慮孩子們的訴求,增加玩耍、跑跳、挖沙、輪滑的設置。”耿以龍介紹,口袋公園設計之初,除了公示、專家論證,還充分聽取居民的意見建議,為的就是讓城市公園的功能更“接地氣”。
青島用創意賦能城市公園的同時,也正在給這座城市增添更多亮點。比如,在市南區大堯一路,巧妙利用膠寧高架路橋下的一個小空間,通過橋體彩繪和花卉種植,打造四季如春、活力運動口袋公園。嶗山區遼陽東路國金中心口袋公園,周邊寫字樓較多,設計以規則幾何形狀和明快色彩為主,體現該區域的現代時尚感。
此外,根據規劃,今年將建設50個口袋公園、50條林蔭廊道,遍及全市10個區市,主要考慮城區市民居住較密集的地方,從區域性缺綠少綠的角度選點布局。同時,還將拆除中山公園、植物園、動物園、櫸林公園之間的墻體,貫通太平山中央公園7.75公里環山綠道,讓城市公園與居民生活融為一體。
展望
讓全國知道的“打卡地”
五一期間,成都全市的公園綠道游客量達317.3萬人次,收入3500萬元,均創歷史新高。天府綠道接待游客239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439萬元,較2020年同期分別增長139%、311%。顯而易見,公園城市建設,不僅關乎生態環境,更在成為一座城市自帶流量的消費新場景。
長期以來,公園在城市的空間布局中處于從屬的地位。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有研究指出,城市中的“公園”并非單純休憩功能的承載空間,而是串聯城市各類主要功能的綜合平臺。只有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通過公共空間的優化,提升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和人居環境品質,提升公共資源的普惠共享程度,才能促進人的交往與交互,創新新經濟場景,培育城市在新時期持續發展和創新發展的新動能。
細看青島城市公園建設,為城市打造新的“流量入口”已經開啟。例如,打通浮山市南、市北、嶗山三區之間的障礙,貫通浮山森林公園16.88公里環山綠道。“我們一直在研究,市民上浮山來看什么?如何能滿足市民的需求?我們的想法是全年齡段的人來浮山都能找到去處,甚至立足于全國,讓全國人民知道浮山有幾個網紅打卡地。”耿以龍表示。
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武良成看來,對城市化進程的新目標,既有歷史的沿革,也有對未來發展藍圖的構想。在城鎮化下半場,這也是公園城市的“隱藏任務”。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好)
[來源:半島都市報 編輯:椰子]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