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優環境強服務,助力企業發展
在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嚴峻的背景下,受疫情等因素影響,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面臨困難,有些甚至處在了生存發展的重要關口,“挨一日如過三秋”。在這非常之時,青島各級各部門針對企業眼下遇到的實際困難,積極落實國家和省各項紓困政策,拿出了針對性的幫扶措施,讓企業感受到了真正的實惠。這對它們度過暫時困難,保有發展的信心,至關重要。
面對企業的困難,青島第一時間出臺《青島市助企紓困和支持市場主體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這一由42條組成的“政策包”,既包含普惠性政策,也包含針對工業、餐飲業、零售業、文化旅游業、交通運輸業等的紓困發展政策,涉及財政補助、稅費減免、金融信貸等多方面。著力解決受疫情影響較大行業的現實問題,《政策措施》突出問題導向精準施策,用“真金白銀”助力企業解決當前生產經營中的痛點問題。
經濟運行瞬息萬變,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局部疫情的時有發生,再加之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大宗商品價格高位波動,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都不斷給經濟運行、給企業發展帶來新的困難和沖擊。青島注重及時研判新形勢,通過加強監測,科學調度,強化對苗頭性、傾向性、潛在性問題的預研預判,不斷打出政策組合拳,幫助企業提高應對困難挑戰的能力。
面對受沖擊較大的民營企業群體,青島出臺“抗疫保經營、克難謀發展——我幫企業渡難關”20條工作措施,加大政策支持,增強金融供給,擴大平臺效應,助力開拓市場,全力幫助企業紓困解難、渡關發展。
針對制造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青島出臺先進制造業“政策大禮包”。3大類、150條政策措施,從工業投資、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財稅、金融等各方面,給予企業政策支持與要素保障。
面對外貿的新挑戰,青島海關等部門推出包括加快企業急需貨物通關、保障大宗資源性商品進口供給、完善新冠疫苗試劑快速通道、加快農食產品進出口通關、提高港口集疏運效率等在內的19條措施,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循環暢通……
用政策工具的“及時雨”解企業的“燃眉急”。政策第一時間落地,第一時間見效。這些舉措積極回應了企業的呼吁和關切,切實緩解成本壓力,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恢復發展。很多聚集性、接觸性行業的企業,渡過了“活下去”的難關;貨運服務、物流服務、產業鏈服務等受疫情影響小一點的行業,則在政策的護航之下,開始謀劃新的發展藍圖。
優環境強服務,在疫情沖擊之下,我們看到了有為政府的高效身影。更重要的是,幫扶企業既要著眼當前,也要惠及長遠,既要解“近憂”,也須顧“遠慮”。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不但是疫情沖擊這一特殊時期的非常之舉,更應是我們各級各部門的日常。救急固然必要,助力企業發展,更應貫穿在我們工作之中,應長抓不懈。
要為企業發展搭建平臺。聚焦24條重點產業鏈,做好延鏈補鏈強鏈文章,著力打造一批專業化產業園區,完善政策、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配套,強化龍頭企業帶動,推動產業集群化、高端化發展。同時,要大力實施中小企業育苗計劃,開放城市應用場景,鏈接更多資源,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蓬勃發展。要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加快構建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盟,促進科研成果就地轉化。
要持之以恒地不斷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對企業而言,營商環境就像陽光、水和空氣,須臾不能缺少。身處一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遵循法治,與國際接軌,一個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環境中的企業,它的發展潛能就能被充分激發,它的活力就能夠充分釋放。
企業發展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在解決企業當前的暫時性困難的同時,我們更須立足長遠,從體制、機制層面去為企業發展營造更好的制度環境,確立更好的經濟治理體系。惟有如此,企業遇到市場的波動時,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才能不斷增強,城市經濟也才能更具“熨平”周期的底氣和不斷向上躍遷的能力。
本報評論員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椰子]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