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水土不服”?青島馬術產業艱難維生
不光是這個五一小長假,幾乎每個雙休,石夢慈和妹妹石夢曦總會被爸爸送到馬術俱樂部,體驗“馬背上的生活”。截至今年,青島已注冊的馬術俱樂部達23家,引進國內外競技、教學馬匹600余匹。但像石家姐妹這樣,雙休或節假日能在馬背上進行這種“貴族運動”項目的,近年來仍難以實現“平民化”。
早前,就有青島人大代表指出,由于馬術俱樂部龐大的經營開支和政策不配套,行業一直處于“收不抵支”的困境。馬術這一朝陽產業,應當利用青島獨特的山海景觀和優越的氣候條件,奔出一條新路。
馬背上的生活
5月2日上午,石夢慈和石夢曦姐妹倆被爸爸石永濤從市南區的家中送到了位于李滄區世博園的博洋馬術,開始了他們假日與馬為伍的生活。
13歲的石夢慈和7歲的妹妹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周末和假期。從市南到李滄,當爸爸的車剛停在馬術場外,這對姐妹就迫不及待跳下車跑到馬術場的圈養區,徑直來到一匹棗紅馬的馬圈旁。
“Lafite 馬主:石夢慈”“私人馬匹 禁止喂養”。
馬圈門左側懸掛著的兩個牌子向他人宣示:這匹名為Lafite(拉菲)的馬匹為私人所有,其主人是石夢慈。牌子上的其他信息還標明,這是一匹棕色的6歲母馬,品種是霍士丹。
石永濤說,2年前他花30萬元將這匹適合跨越障礙的馬匹從荷蘭進口到青島。因為家中無法圈養,于是就將這匹馬圈養在了馬術俱樂部,供兩個孩子周末和假期娛樂。“馬匹為進口,每年的寄養費為6萬元。”石永濤說,“兩個孩子來這里學習馬術,還要交教練費等費用。”
除了兩個孩子學習馬術之外,石永濤有時也會騎在馬背上在馬場跑上幾圈,徹底讓自己的心緒與身體放松。
與自家圈養在這里的Lafite接觸久了,石夢慈每次和妹妹來到馬圈前,Lafite總會將頭從馬圈里伸出,伸出舌頭試圖與兩姐妹親近。除了這些動作,Lafite有時會用前蹄踢得圈門哐哐響,它期待主人將它帶出馬圈。
“我不怕它,妹妹有點怕。”石夢慈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對姐妹倆而言,每次來到這里不僅是為親眼目睹這個“家庭成員”,主要還是騎在馬背上娛樂。見馬主來了,馬術俱樂部的教練上前,打開馬圈,將Lafite牽出,石夢慈和妹妹跟在馬匹的一側,蹦蹦跳跳向馬術場地走去。
13歲的石夢慈身高已經超過了160厘米,與同齡女孩相比,她似乎顯得早熟。在俱樂部,她蹬上馬靴,戴上頭盔和手套。她站在一個凳子上,一只腳使勁踩著馬蹬,一個翻身很利索地跨上了馬背坐在了馬鞍上。可在1年前,她還需要教練扶著上馬,現在的她完全不需要教練攙扶。
此時,馬背上的石夢慈右手持馬鞭,開始駕馭起她座下的棗紅色馬匹。
春天的暖陽下,石夢慈目視前方,她用手里的韁繩向Lafite發號施令。接到這樣的指令,6歲的Lafite載著它的主人在馬場踱步。
“家庭組團而來”
石夢慈在馬背上,而她的教練則在現場指揮她如何注意騎馬動作。
“她不能被馬載著飛奔,她的技術還達不到標準。”旁邊的教練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
和石夢慈不一樣的是,在馬術場的另一場地,一名身高與石夢慈無異的女孩騎著一匹棗紅色馬匹飛奔著跨越障礙,這名女孩的優美動作贏得現場會員和看客的喝彩。當眾人對這名女孩投來贊許的目光時,這名女孩的母親則站在馬場外專注地盯著孩子。
“這個孩子在馬術俱樂部學習有一段時間了。”博洋馬術負責人張楷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孩子前來博洋馬術學習前,有過騎馬的經歷,那是在澳大利亞。盡管孩子絕大部分時間跟隨父母生活在青島,但她有著澳大利亞戶籍。
孩子的母親告訴記者,孩子在國外愛上了馬術,之后來到了這個馬術場經過教練的指導后,馬技學得很快,現在馬匹馱著她飛奔,逾越障礙沒有問題。
“平時要上學,主要是雙休或假期來這里。”孩子的母親說。
同樣在馬場上,還有一名身著黑色馬甲、身高不足1.4米的孩子,被一匹大馬載著踱步,盡管孩子年少,但騎在馬背上有模有樣。
利用假期進行馬術娛樂的不光有青少年。馬場上,一名成年男子則在馬背上正被教練糾正學習騎馬的動作。
一個上午,石夢慈就這樣騎在馬背上被教練糾正各種動作。當石夢慈從馬背上落地時,已在一個半小時之后。此時的教練將Lafite牽到場地外,將四個蹄子和腿上的土沖洗干凈。
“馬匹在這里曬一會太陽,之后回到馬圈,給它適當添加草料。”教練表示。
自家馬匹曬太陽的間隙,石夢慈站在馬前撫摸著馬頭,兩眼目視著眼前的這名“老朋友”。半個小時之后的中午,她將和妹妹、爸爸以及馬場的工作人員們共食烤肉。對于姐妹倆,這樣的假期生活充滿愜意與樂趣。
“來這里騎馬的除了一些孩子之外,還有一些家庭組團而來。”張楷說。
誰為俱樂部養馬?
在博洋馬術,像石夢慈這樣私人養馬的馬主不是不止一個。
在石夢慈馬圈的旁邊,也有一個馬圈。馬圈墻體的公示牌上書有“Ares 公馬 6歲 荷蘭弗里斯蘭馬”等字樣,而該匹公馬的馬主是李玉江。
李玉江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這匹馬是他花50萬元買來并寄養在這里的,該馬肩高168厘米,體重400余公斤。
“多年前我就喜歡上了馬術,馬術的背后有著無窮的樂趣。”李玉江說,對于愛好馬術的養馬人而言,不可能將馬匹圈養在樓上,于是他就將這匹馬寄養在了這里。每年的寄養費加上草料費,在10萬元~15萬元之間。除了這些寄養費和草料費之外,如果學習騎術需要教練指導的話,每年還需要2萬元。
“私人養馬確實需要花一筆費用。”李玉江表示。
在博洋馬術,李玉江花50萬元購買的馬匹不是最高價。價格最高的是一匹來自荷蘭、體重達550公斤、肩高178厘米的荷蘭溫血馬。而這匹馬是一名馬主花80萬元購來的。除了這些大型馬匹之外,這里還養著小型寵物馬匹。
張楷將記者帶到一馬圈旁,指著馬圈內的一匹小白馬說,這匹小白馬是乘荷蘭的國際航班來到青島的。這匹肩高75厘米的小馬,體重僅有150斤。這樣的小馬性格溫順,適合幼小的孩子騎。
“早前說馬術是一項‘貴族運動’。”張楷說,“現今,有私家馬匹,并不代表馬主一定是‘貴族’,但至少得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去支撐。”
什么人在玩馬術?對于這個問題,張楷毫不避諱。
張楷說,前往馬術俱樂部玩馬術的,幾乎全是經濟狀況不錯的家庭。他說,以某馬術會員為例,這名馬術會員不但有自己的人力公司,還有自己的物流公司。多個公司的強力支撐,才讓他有實力成為俱樂部會員。而另一個會員家庭的男主人則是一家大型汽修廠的老板。
成為俱樂部家庭卡會員每年費用為3萬元,而進口馬的寄養費每年高達6萬元,這還不包括馬匹的調教、打理、釘掌、驅蟲以及鞍具保養等費用。
“不賺錢”,為情懷而忙?
以博洋馬術俱樂部為例,該俱樂部目前共有300余會員,五一小長假,每天有幾十個會員來俱樂部學習或練習馬術。在外人看來,排著隊上場的馬匹和300多會員的背后,應該讓俱樂部賺得盆滿缽滿,但張楷對此予以否認。
“的確,只要有會員來,俱樂部就會有進賬。”張楷說,“但外人完全忽視了馬匹背后的各種成本。”
張楷表示,馬匹是買來的,馬場是租賃的,馬圈是修建的,包括教練、臺前臺后服務人員都是應聘來的。以馬場馬術主教練為例,主教練是內蒙古農業大學運動馬馴養與管理專業畢業并有著多年實戰經驗的大學生,而主教練每年的薪水高達近30萬元,普通教練薪水15萬元。除了這些基本的支出外,馬每天需要吃草、吃料,一匹馬每天至少需要50元的飼養成本。
“如此算下來,區區數百會員讓馬術俱樂部賺得盆滿缽滿是很不現實的。”張楷說,“不賠錢就不錯了。”若如他說,馬術俱樂部并不賺錢,他為何又要大興土木、大買馬匹?“完全是因為情懷,愛馬的情懷。”張楷說,他在數年前愛上了馬術,慢慢地他發現馬術是一項高雅的運動項目,所以他不但將這個運動堅持了下來,而且還成立了馬術俱樂部。
因為馬術本身“不賺錢”,所以張楷不日將在俱樂部設立露營、拍照和下午茶的項目,以此用“副業”緩解主業捉襟見肘的現狀。
馬術本身真就不賺錢嗎?
青島首個馬術俱樂部——鳳凰馬術俱樂部的創建者王修山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他在2006年成立了青島第一個馬術俱樂部,馬術俱樂部運營16年來,他已經投入了6000余萬元,“賺不到錢”,但每個做馬術俱樂部的人都有一份情懷。
“絕大部分是‘收不抵支’的。”王修山說,“這份情懷,讓每一個馬術俱樂部的創業者堅挺著。”
青島馬術產業將奔向何方?
事實是,在青島一邊有馬術俱樂部喊著“不賺錢”,另一邊卻有剛注冊并忙著開張的新馬場。
2006年起,鳳凰馬術俱樂部的創建,拉開了青島馬術發展的序幕。統計資料顯示,至2022年,青島已注冊的馬術俱樂部達23家,個人會員約12000人,引進國內外競技、教學馬匹600余匹、10余個品種。
身為鳳凰馬術俱樂部創建者的王修山,還是青島市馬術協會秘書長。
王修山接受半島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說,青島與馬術有著很深的淵源。19世紀末,德國侵占了膠州灣,在如今的匯泉廣場建設了青島第一個跑馬場,并很快就成為與上海齊名的遠東著名賽馬場。如今,青島馬術業經過16年發展,已經建成有專業室內馬場、室外馬場、現代專業速度賽賽道、具有馬術特色的影視拍攝基地等。除此之外,青島還成立了馬匹胚胎移植實驗室以及名馬繁育基地。截至目前,已經利用先進的胚胎移植技術成功繁育了百余匹有著國外優良基因的馬匹。
近年來,青島馬術產業以及與馬術相關聯的產業取得了一些進步,但與北京、上海、廣州和成都等城市的馬術業仍有差距,存有短板。
早前,青島市人大代表葛振國曾指出,由于馬術俱樂部龐大的經營開支和政策不配套,行業一直陷于收不抵支的困境。鑒于技術門檻、資金門檻和經營推廣門檻問題,大部分俱樂部經營管理水平比較落后,投資收益水平普遍比較低。大部分投資以投資人的個人馬術愛好為導向,缺乏嚴謹科學的規劃和規范的指導。牧草的運輸、馬匹的繁育、銷售、訓練、交易、比賽、從業人員培訓等,沒有形成產業鏈。
葛振國表示,我國90%的馬術俱樂部采用會員制,我國規模較大、環境較好的知名馬術俱樂部的入會費都在30萬元左右。交了會員費,進行騎乘還需要另外交費。這使得馬術俱樂部的消費群體都是以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私人企業主以及外籍白領為主要對象,很多投資額在千萬元的馬術俱樂部會員的數量只有幾十人。接待散客的俱樂部的定價過高,不符合目前大多數人的收入水平,使得很多愛馬想去參與馬術運動的人都無法參與其中。
葛振國認為,青島作為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有獨特的山海景觀資源和優越的氣候條件,適合養馬和開展馬術運動。但是,目前青島的馬術與旅游市場的結合不夠緊密,旅游業僅僅局限于普通的公園遛馬形式,沒有充分利用青島的自然資源,深度開發青島的馬術項目旅游資源。青島的馬術事業經過多年不斷孕育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及家長的認知和喜愛,青島應當選拔培養有潛質的青少年馬術人才,為青島市培養和儲備更多的優秀人才。
不光是這個五一小長假,幾乎每個雙休,石夢慈和妹妹石夢曦總會被爸爸送到馬術俱樂部,體驗“馬背上的生活”。截至今年,青島已注冊的馬術俱樂部達23家,引進國內外競技、教學馬匹600余匹。但像石家姐妹這樣,雙休或節假日能在馬背上進行這種“貴族運動”項目的,近年來仍難以實現“平民化”。
早前,就有青島人大代表指出,由于馬術俱樂部龐大的經營開支和政策不配套,行業一直處于“收不抵支”的困境。馬術這一朝陽產業,應當利用青島獨特的山海景觀和優越的氣候條件,奔出一條新路。
文/圖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王永端
[來源:半島都市報 編輯:椰子]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