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島城放寬了7個方面的落戶條件,取消了7個方面的落戶限制
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曉哲
5月6日上午,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關于實施新時代“人才強青”計劃的意見》。《意見》共10條40款,主要圍繞擴大基數、高端引領、凸顯特色、賦能發展四個方面,制定了包括:人才基數倍增計劃、頂尖人才聚集計劃、高層次人才提升計劃、未來之星儲備計劃、青年人才招引計劃、技能人才培育計劃、海洋人才發展計劃、海外人才引進計劃、產才融合促進計劃和人才服務支撐計劃10項子計劃。
>>>擴大基數
落戶放寬條件、取消限制
擴大基數,優化人口結構,實施人才基數倍增計劃。按照“放寬條件、取消限制、新增渠道”的思路,對現行落戶政策進行了調整。主要是:放寬了7個方面的落戶條件、取消了7個方面的落戶限制。放寬7個方面的落戶條件主要包括:高層次人才無障礙落戶放寬至其他地市級人才工程人選;副高職稱、高級技師落戶年齡由50歲放寬至55歲;碩士由45歲放寬至50歲;本科由40歲放寬至45歲;專科由35歲放寬至40歲;學歷落戶由全日制學歷放寬至國家認可學歷即可;“先落戶后就業”的由專科以上畢業生放寬至專科以上在校生。取消7個方面的落戶限制主要包括:博士取消落戶年齡限制;正高職稱取消落戶年齡限制;中級職稱、技師取消有接收單位限制;高級工取消繳納社保滿1年限制;中級工取消繳納社保滿2年限制;居住落戶取消購房面積限制;父母投靠落戶取消年齡限制。同時,新增了社區集體戶,承接無固定住所、無近親屬家庭戶、無單位集體戶等人員落戶。
總的目標是:只要有學歷、有職稱、有技能、有能力、有貢獻,均可“想來就來”。力爭實現三年引才聚才75萬的目標,力爭到“十四五”末期,本市技能人才總量達130萬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將達到35萬人以上。
>>>高端引領
梯次實施5項人才計劃
頂尖人才集聚計劃。支持對象是:本市A類人才,包括“兩院”院士、諾貝爾獎以及圖靈獎獲得者等世界級科學家。主要特點是:在激勵引育、服務保障、柔性引進等方面加大支持,并與國家、省的獎勵補貼疊加享受。比如:對自主培養或全職引進的“兩院”院士、諾貝爾獎獲得者、世界級水平科學家等頂尖人才,發放500萬元人才補助;在青院士可享受每月省政府津貼2萬元和市政府津貼1萬元;鼓勵用人單位柔性引進頂尖人才,按照用人單位實際給付個人勞動報酬的30%給予補貼,上不封頂。
高層次人才提升計劃。支持對象是:本市B、C、D類人才,包括入選國家、省、市三級人才工程的人選。主要特點:一是在國家、省給予相應補助基礎上,市級再疊加補助;二是既補到個人,還獎勵用人單位,以激活用人主體引才育才內生動力;三是對駐青單位一視同仁。比如,全職引進和自主培育的國家級人才工程人選,國家、省、市三級疊加補助達400萬元,對用人單位,每培養1人獎勵30萬元,培養得越多、獎勵得越多。
“未來之星”儲備計劃。支持對象主要是:有望入選院士、國家級人才工程和省泰山系列工程的后備人才,以及能夠帶領企業成長為獨角獸、瞪羚、“專精特新”小巨人、隱形冠軍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核心技術人才。主要特點是:獎勵用人主體,鼓勵用人單位跟蹤培育潛力人才,人才資助由“錦上添花”轉向“雪中送炭”。比如,有望當選院士的后備人選,在兩年管理期內給予用人單位100萬元培養經費。有望當選國家級人才工程的后備人選,在兩年管理期內給予用人單位40萬元培養經費等。
青年人才招引計劃。支持對象是:本碩博學歷人才和博士后科研人才。主要特點是:只要符合條件,即可享受住房、安家等普惠性政策,這些政策受到年輕人的普遍歡迎。比如,在青落戶并購買唯一商品住房的博士、碩士,分別給予15萬元、10萬元一次性安家費。在青工作的博士、碩士、本科畢業生可連續三年享受每月1200元、800元、500元的住房補貼。在這項政策中,對“性價比”高、用人單位歡迎的博士后科研人才,在站的生活補貼由每月5000元提高到7000元;出站來青留青工作的,給予25萬元安家資助,到企業工作的,提升至最高40萬元等。
技能人才培育計劃。主要目標是:打造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技藝高超的技能人才隊伍。主要特點是:在人才培訓、載體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持。比如,全職引進或自主培養的世界技能大賽金牌獲得者給予200萬元獎勵;在平臺搭建方面,成功創建世界級、國家級和省級技能競賽集訓基地的,按投入比例最高給予500萬元獎補。同時,支持用人單位通過培訓提升工人技能,按照每人最高12000元標準給予用人單位培訓補貼。
>>>凸顯特色
瞄準海洋、海外、產業人才
凸顯特色,青島人才最大特色是海洋人才、海外人才、產業人才,實施這3項人才計劃。
海洋人才發展計劃。海洋是青島發展最大的底氣,海洋人才是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的“主力軍”。因此,給予海洋人才一系列優惠政策。比如,海洋領域高層次人才,按照用人單位實際給付個人勞動報酬的30%給予補貼。海洋領域急需緊缺專業的博士、碩士,按照每人每月1500元、1200元標準給予住房補貼,分別高于其他領域博士、碩士25%和50%。今年開始,還要開展海洋領域突出貢獻人才評選活動,獲評人才最高可享受30萬元獎勵,對有重大貢獻或取得重大科技突破的實施“一事一議”。
海外人才引進計劃。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離不開國際化人才的參與。為此,《意見》出臺具開放性、競爭力的政策支持。比如:青島是海外人才用匯便利化試點城市,可為海外人才提供薪酬購付匯、購房首付款結匯支付、投資理財、資產變現等外匯便利化服務。給予外籍及港澳臺高校畢業生“同城待遇”,可不受戶籍限制,同等享受國內高校畢業生的住房補貼、一次性安家費、就業創業補貼等政策。同時,鼓勵頭部企業走出“國門”,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聯合實驗室、孵化器等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更好利用海外人才智力,對成效突出的,視投入情況最高給予2000萬元獎補。
產才融合促進計劃。打造現代產業先行城市,必然需要現代產業人才的強力支撐。《意見》緊扣24條產業鏈,聚焦“補鏈”“強鏈”“延鏈”,強化對頭部企業和領辦人激勵。比如:對頭部企業按需定制人才政策,將政策的制定權、話語權交給企業,從源頭上解決人才政策與項目落地、企業發展“脫節”問題。對促進產業配套完善、補齊產業鏈“斷點”的項目領辦人,實施“補鏈”獎勵,按項目落地實繳注冊資本最高給予400萬元獎勵。推動人才評價由“唯論文、唯學歷、唯職稱、唯獎項”向“有成果、有市場、有貢獻、有效益”轉變。誰是頭部企業、誰在“補鏈”、誰是企業急需人才,由產業鏈“鏈長”“鏈上”企業說了算。
>>>賦能發展
著力打造金融賦能鏈條
根據在人才中的廣泛調研,《意見》在服務上突出了兩個重點。
金融賦能,解決人才“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著力打造涵蓋“人才金”“人才貸”“人才板”“人才債”“人才險”相互融合的金融賦能鏈條。比如,去年設立了首期5000萬元的“人才金”,以“撥改投”方式進行市場化股權投資,今年將達1億元,并逐年增加,重點支持初創期、成長期高新技術企業,半年時間初見成效,目前已投資賦能人才項目4000萬元,拉動社會資本投資1.5億元。“人才貸”市財政對貸款進行風險補償,標準由50%提高到80%,人才企業最高貸款額由1000萬元提高到5000萬元,讓銀行更有信心賦能人才發展,為人才企業輸入更多的金融血液。
服務賦能,解決“稅學醫房”等人才關心的關鍵問題。建立優質基礎教育學位及事業編制2個“蓄水池”。市級指定2所優質普高和1所優質初中,各區市再指定至少2所各學段優質學校,優先保障高層次人才子女入學。市委編辦拿出300個事業單位機動編制,保障高層次人才配偶就業。在醫療服務上,高層次人才享受綠色通道、健康查體等服務,每位住青院士按每年4000元標準聘請保健醫生。
[來源:半島都市報 編輯:亞麥]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