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百年大集換新顏
在大青島“三灣三城”空間戰略布局中,李滄區是膠州灣東岸城區做優做美的關鍵區域、潛力區域。努力使李滄成為青島這座現代化國際城市名副其實的中心城區,是李滄人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過去5年,全區上下攻堅克難、敢當善為,辦成了一系列事關李滄前途命運的大事、實事、難事、新事,青島世園會成功舉辦,鐵路青島北站全面運營,百年李村大集順利搬遷,停滯25年的滄口大廈恢復重建,國際一流、世界首創的青島國際院士港迅速崛起,顛覆了百姓傳統的李滄印象,標注了青島鮮明的李滄印記。
搬遷
百年李村大集舊貌變新顏
李村大集始建于1892年,距今約有120多年的歷史,每逢農歷二、七,利用李村河的沙灘作為臨時市場。歷經百年演變發展,長期以來固定在李村河中段巨峰路橋與峰山路橋之間的河床上及部分河岸,逢集日客流量高峰時可達二三十萬人次,年交易(包括常年集貿市場)額達6億元。但是,由于李村河底長期以來被“天天市”占用泄洪通道經營,防洪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問題突出,被省市列入重大安全隱患。每逢集日,大量的客流、車流涌入,給本已擁堵的李村中心商圈交通帶來更大壓力。但涉及2000余戶業主的生計,搬與不搬的問題糾結了若干年。
2016年,李滄區商務局、規劃局、綜合行政執法局等部門聯合提供保障工作,工作人員深入大集走訪,聽取經營業戶意見。對800戶經營業戶提出的意見建議進行甄別分類。堅持以人為本,讓利于民,繁榮新大集的原則,制訂了鼓勵業戶搬遷和培育新大集發展的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為業戶圓滿搬遷提供了政策保障。14個月后,李村大集順利搬遷,解決了多年的汛期隱患,保障了消防、食品、消費安全。
記者在重慶南路與青山路交界處全新的李村大集看到,這里的業戶眾多,經營繁忙,嶄新的市場也帶來了全新的人氣。據介紹,新李村大集總投資約5000萬元,占地50余畝,建筑面積2.34萬平方米。主要分為農貿市場區、文化交易市場區、趕集區和停車區。封閉式農貿市場,按照我市標準化農貿市場的要求設計建設,用于安置“天天市”固定經營業戶。建筑面積約1.22萬平方米,營業網點約168個;農貿市場中間區域約6500平方米,設置島式柜臺,標準攤位約700個。室內農貿市場劃分為5個功能區:水產品區、肉食區、蔬菜水果區、調料副食品區、特色小商品區。文化交易市場區為兩層建筑,總建筑面積1.13萬平方米。一層為茶文化交易區,二層為花卉交易區。趕集區1.2萬余平方米,用于逢二、逢七趕集。李村大集設有停車場3處,停車位約370個。
搬遷后不再“看天做生意”
“搬遷后,不用再擔心下雨導致設備被淹的問題了。”新李村大集香油作坊主張永喜告訴記者,1986年7月1日,他帶著500元錢、2000斤芝麻舉家扎根到了青島。現在他的香油作坊已經干了30余年,在青島小有名氣,當然這么多年也少不了一些坎坷,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007年的那場暴雨,當時的那場雨下得太突然,整個李村河中游河段一片汪洋,張永喜的作坊也未能幸免。當時他剛從河南運來10噸芝麻,全被雨水泡了,加上4臺韓國機器也進了水和沙粒,總共損失了20多萬元,這對當時的張永喜來說是莫大的打擊,整整熬了3年他才慢慢緩過來。此次李村大集搬遷,張永喜再也不用擔心下雨設備被淹了。
74歲的呂龍聚已經是李村大集服裝老業戶了,從1980年開始就在李村大集擺攤做生意。 “原來在河底的時候,都是露天做生意,風吹日曬的,特別是夏天,一下雨整個河底就亂套了。現在,沒有了安全隱患,設施也比以前好了。以前在舊大集我的攤位有6-8米寬,搬到新大集變成了12米,最重要的是新大集在室內,我們再也不用看天做生意了。 ”呂龍聚說。
數字李滄 >>>
●5年來,李滄區始終堅持強化保障,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投資近110億元,高質量完成180項政府實事,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連續3年超過70%。
●鐵路青島北站安置區等22個安置房項目順利回遷,惠及居民近4萬戶,是建區以來回遷安置居民最多的時期。
●“房產證辦理難”成功破解,辦證量占全市83%。發放低保、醫療、計劃生育、臨時救助等資金5億元。
●新建助老大食堂45處、日間照料中心92處,養老設施面積增長一倍,為3萬名老年人發放高齡補貼2017萬元,獲評全省社區治理暨養老服務創新實驗區。
●“十二五”至今,李滄區先后投入近36億元,高標準新建、改擴建學校15處。
●新建改造竹子庵公園、滄口公園等43處精品景觀,新建改建綠地395萬平米、綠化覆蓋率由38.5%提高到42.6%。
●投資7.5億元,整治李村河、板橋坊河、膠州灣岸線等共計11.8公里,治理污染點源220處。●投資5億元,整治華泰、建安、鄭莊等68個小區,惠及居民6.2萬戶。
本版撰稿攝影記者趙健鵬通訊員孫麗云許夢婷
[編輯:乒乓]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