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5月4日訊 “從12年前拜年敲不開門到現在鄰居們打開門熱情相邀,從最初街道、社區創設發展到全區、全市的鄰居節,從百姓講堂、百家宴等傳統項目演變為現今的互聯網+模式,鄰居節已經把人與人的關系不斷拉近,在消除冷漠、促進和諧中的作用日趨明顯,已成為老百姓自己的節日”,為期18天的青島市2016年“鄰居節”即將于5月6日收官之際,青島市鄰居節發起人、市北區海倫路街道社區工作者孫睿涵深有感觸地說。
2016年鄰居節期間,市北區海倫路街道先后組織開展了26場次精彩活動,吸引了6000余名居民群眾熱情參與,鄰居節催生的和諧鄰里情猶如一股股和諧春風撲面而來。說起鄰居節的收獲,市北區海倫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宋冰表示,“居民群眾的房門能夠敲開了,鄰居們互幫互助蔚然成風,群眾不再滿足于傳統方式而是搭建了網上鄰居圈,政府正在從組織者變身服務者”。
敲門相識,鄰家門常打開漸成常態
記憶中的歌詞“我家大門常打開 開放懷抱等你”,現如今在鄰居節和煦春風吹過12年后的市北區已成常態。“快進來坐坐,正好俺家嫩大哥買菜回來了,一起吃飯”,海倫路45號6號樓2單元7樓的范大姐應聲開門,明白敲門客人來意后,對并不相識的海倫路街道工作人員高興地說。這場景給12年后再次敲門的孫睿涵很是意外。2016年鄰居節期間,市北區將5月1日定為 “敲門日”,海倫路街道組織8個社區分別開展了鄰里敲門相識活動。
說起敲門,12年前的孫睿涵小姑娘第一次獨立的樓上樓下敲門拜年時卻吃了很多的閉門羹,原本的鄰居并沒有多少人給打開門。今年5月1日,鄰居節鄰里“敲門日”期間,當街道、社區工作人員邀請她一同參加鄰里敲門相識活動時,已是海倫路社區工作者的孫睿涵并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當天10時許,青島市鄰居節發起人孫睿涵與街道、社區工作的人員及樓組長相約一起,走進海倫路45號6號樓2單元,從7樓依次向下隨機進行敲門。敲開三樓94歲高齡劉淑月阿姨家的門的同時,對門鄰居遲大姐也循聲開門,對來訪的鄰居節發起人孫睿涵等街道、社區工作人員表示歡迎,并對走在后邊的樓長王愛玲大姐打著招呼。遲大姐告訴我們,他們鄰里關系很是和諧,劉阿姨家親戚多,隨時過來借櫈子,她也經常為劉阿姨剪頭,相互間關系非常好。隨后,又來到二樓,敲響84歲獨居老人衣朋華家的門,隔壁鄰居82歲的劉永貴老人也打開門,他還認出了在報紙、電視上多次看到過鄰居節發起人孫睿涵,衣朋華老人還轉身回屋拿出了1956年的《兵役證》向大家展示,對現在的和諧社會給予好評,看起來他們之間是相當的熟悉,對鄰居們也非常熱情。
據樓長王愛玲介紹,6號樓2單元共有居民21戶,通過隨機對其中的15戶進行了敲門,除2戶休息外出外,其余13戶均及時開門并熱情接待來訪鄰居,其中8戶年輕居民還主動留下了聯系方式和微信號,接受工作人員介紹后積極加入“海倫路社區和諧鄰里群”微信群。“從12年前敲不開幾戶鄰居的門,到現在一敲門就能開,鄰居們還能熱情相邀進門坐坐、吃飯,這說明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鄰里關系更加融洽了,對于未來的鄰里的關系我充滿信心”,12年后再次敲門的孫睿涵不無感慨。
鄰里“敲門日”當天,海倫路街道共敲開鄰家門2000余戶,其中海倫路、北嶺山、順昌路、南昌路等社區分別組織開展敲門相識活動并互留聯系方式,嘉定山、清江路、安達路、哈爾濱路等社區敲門后還積極邀請鄰居們加入社區和諧鄰里微信群,營造了社區居民和單位“鄰里一家親”和諧社區大家庭氛圍。
鄰里互助,好鄰居好故事催生和諧
近期媒體、網絡上正熱傳著島城鄰里互助的感人故事,這種催人淚下的感動和溫暖,在市北區海倫路街道各社區存在已久。
家住市北區海倫路33號的隋向國,年幼時下肢癱瘓行動不便,父母也早早先后離世,妹妹隋向玲為了照顧哥哥辭職在家,家庭生活很是困難。海倫路街道合唱團團長、百姓宣講團團長、海倫路社區老黨員王貽善自告奮勇的與隋向國結成“一幫一”對子,辦理有線電視、一戶一表等手續,定期為他特制座椅,將家里的好飯菜給他送去……這一幫,就是十余年的鄰里互助路。“王叔叔把我們當成自己的孩子,隔三差五的過來問寒問暖,大情小事的都是無私幫助”,在常人眼里看來,王貽善所做的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在隋向玲的心里全是感動。
家住市北區重慶南路59號的陳永花大姐,擔任樓組長已有10年,66歲的她義務管理服務著8個居民樓。在海倫路街道清江路社區轄區,提起陳永花,居民們無人不曉。鄰家有困難,第一時間伸出援手相助。今年3月12日19時許,有個鄰居女孩敲陳永花的門,說是四樓鄰居在樓道里摔倒昏過去,還流了很多血。正在收拾家的陳永花馬上趕到隔壁單元四樓樓道里,發現了躺在地上、耳朵出血、深度昏迷的王慧敏。了解王慧敏丈夫常年臥床情況,陳永花和鄰居們第一時間撥打120急救中心電話,又想辦法聯系她的兩個女兒。在王慧敏的女兒還沒有趕來情況下,陳永花又跟著救護車照顧這位69歲的老姐姐送至醫院,一直在急診室守著王慧敏直至其女兒趕至醫院,還陪著一起做完檢查,回到家已是半夜。直到現在,王慧敏的兩個女兒每次遇到陳永花都會道謝,兩個女兒表示母親痊愈后,將登門感謝陳永花和好鄰居們。“遠親不如近鄰,換做誰都會那么做,我還教育兒子也要熱情幫助鄰居”,在陳永花看來,這都是當鄰居的應有之舉。
熱心公益事業的86歲獨居老人徐治順是原海寧社區居民,而與其一墻之隔的共產黨員樓長王增賢是原海興社區居民,兩家雖不在一個樓上,但感情卻勝似一家人。2014年底社區設置調整暨“兩委”換屆選舉后,兩個社區合并為順昌路社區,兩家住的樓僅一墻之隔。隨著徐治順老人年齡越來越大,如何找個人幫著照應,成為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矯淑珍的牽掛。當王增賢夫婦知道情況后,主動答應結對幫助徐治順老人。結對幫扶后,夫婦倆三天兩頭往徐老家跑,關心他的身體和生活,噓寒問暖,送吃送喝,收拾家務,拆洗棉衣,儼然就是一家人。像樣的飯菜總是先盛上一碗給徐老送去,兩家直線距離不過15米,但卻要繞行200余米,這里邊包含的卻是鄰里之間真摯感情。
如今,好鄰居好故事遍布海倫路街道轄區角角落落。北嶺山社區老黨員劉振玉10余年幫助鄰居義務修理家電、家具等1200余件次,18年風雨無阻自費辦報欄的順昌路社區85歲的青島市文明市民丁兆信,南昌路社區常年如一日為社區居民志愿服務的于潤濤,心系居民群眾的哈爾濱路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隋金鳳等,像這樣的感人事跡,在海倫路街道轄區數不勝數。
“互聯網+”,微信群鄰居圈永不散場
“打造無線Wifi全覆蓋的市北區首批智慧廣場,現場組織居民組建微信群鄰居圈與8個社區和諧鄰里微信群的鄰居們互動交流……”,海倫路街道開啟的線上線下一體化“互聯網+快樂鄰里”鄰居節新模式受到了新老鄰居們的熱捧。
作為鄰居節發源地的海倫路街道,在保留提升原有經典節目基礎上,帶給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更深的思考則是如何創新發展鄰居節,讓更多的人群加入到鄰居節活動中來。2016年鄰居節前夕,海倫路街道先后召開活動策劃會3次,征集金點子20余件次,最終確定了“互聯網+快樂鄰里”的街道鄰居節啟動儀式。
海倫路街道積極聯系協調區文新局等部門,積極打造全區首批智慧文化廣場,將海倫廣場無線Wifi全覆蓋作為2016年度區辦實事。4月20日,在海倫廣場舉行的海倫路街道2016年“互聯網+”鄰居節啟動儀式上,現場300余名居民隨著主持人的講解,紛紛點擊市北區無線SSID“shibeishequWIFI”,使用上高速流暢的免費無線網絡。現場居民建起微信群,構建“鄰里一家親 海倫鄰居圈”,與先期8個社區分別建成的百人以上“和諧鄰里微信群”進行互動。在市北區主會場參加過青島市2016年鄰居節啟動儀式的鄰居節發起人孫睿涵,也在現場幫助居民添加微信群、融入鄰居圈,并通過網絡講述“我和鄰居節的淵源故事”,線上線下與鄰居們分享鄰居節的發展歷程。現場居民紛紛錄制微信小視頻,將現場活動情況實時發送到新建鄰居圈和各社區微信群,實現了與轄區居民進行遠程網上互動交流,開啟了“互聯網+”鄰居節新模式。參加過12屆鄰居節的海倫路社區居民江崇祥老師,回顧、感受、展望了鄰居節發展。江崇祥高興地說,“認識了新鄰居,結下了老感情,特別是看到富有時代特點的互聯網+鄰居節,這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希望鄰居們日子更美好、社區更和諧”。
2016年鄰居節期間,海倫路街道還發揮街道官方微博“市北海倫”、官方微信平臺“海蘊天倫”、官方網站“海倫路街道辦事處”等自媒體、新媒體作用,堅持每日通過微博、微信發布鄰居節實時動態活動,讓居民群眾和市民朋友不到現場同樣感受“互聯網+”時代鄰居節的魅力,獲得了廣大網友的好評。與此同時,街道各科室、各社區,還主動通過微博、微信等媒介,為鄰居們積極解決困難和問題,使“互聯網+”真正成為了構建新型鄰里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的橋梁和紐帶。
通訊員 郭顯海
[編輯:光影]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