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1月18日下午在黃海飯店召開的2016年全市民政工作會議上獲悉,今年,我市將從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推動養老服務業轉型升級、優化社會管理格局等方面著力,推出更多民生紅利。其中,今年青島將建設30處嵌入式社區小型養老機構,實行對60-64周歲老年人乘坐市內公共交通工具(公交車、軌道交通)半價優惠政策,并為60歲以上老人購買意外傷害保險。
基本民生保障:提高城鄉低保標準
健全城鄉低保責任體系,強化區市、鎮街、村居三級低保工作責任人的精準定責;建立健全區市、鎮街應保盡保財政分擔管理體制;加大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力度,擴大信息共享范圍,做到低保對象的精準識別和精準救助。
實施好新的醫療救助制度。新的醫療救助制度已于1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是市委市政府為有效緩解困難群眾“不能承受之重”而出臺的重大利好政策。市、區兩級民政部門要加大審核監管力度,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審核審批程序,健全大救助機制,落實救助資金,加強業務培訓,全面實現“一門受理”和“一站式”即時結算,確保政策全面有效實施,真正實現“讓每一位患病的市民不因經濟困難而得不到適當的治療,不因重大疾病導致基本生活困難”的目標。
養老:政府為60歲以上老人購買意外傷害保險
突出居家養老。出臺促進居家養老新政,大力發展居家養老;大力發展互聯網+養老模式,推進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體工商業戶等各種資源向居家養老服務聚集。推進農村日間照料機構建設。全市新建嵌入式社區小型養老機構(面積300—900平方米、床位10—30張)30處。
優化機構養老發展。出臺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意見,突出醫養結合服務發展、健全醫養結合養老機構服務指南和標準,擴大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覆蓋面,增加護理型床位數量。全年新增養老床位4000張。推進公辦養老機構綜合改革。
積極發展養老產業。鼓勵企業興辦經營性養老機構,積極引進國外境外養老資源發展高端養老服務業,滿足不同層次的養老需求。要會同有關部門鼓勵企業研發、生產適老康復器具、生活用品。支持青島市養老協會舉辦首屆國際養老產業和服務業博覽會。
全面推進老齡工作。做好全市老齡事業發展數據統計工作,爭取新增老年人口信息登記超過10萬人;實行對60-64周歲老年人乘坐市內公共交通工具(公交車、軌道交通)半價優惠政策,和政府為60歲以上老人購買意外傷害保險。
社會管理:推進三級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建設
推進社會組織發展。推行社會組織登記“三證合一”、“一證一碼”制度改革,實施社會組織統一信用代碼制度;推進“市—區(市)—鎮(街道)”三級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建設;開展行業協會商會脫鉤試點工作。強化社會組織監管,探索建立違法違規社會組織“負面清單”有效機制;編制公布具備承接政府職能轉移和購買服務資質的社會組織名錄,加大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力度。
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對新登記的社會組織,嚴格按照“三個同步”要求,不斷提高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水平。
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制定《青島市政府購買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實施辦法》,推動政府購買專業社會工作服務開展。
雙擁優撫安置:確保政府計劃安置退役士兵上崗率達到100%
做好退役士兵和軍休安置工作。落實退役士兵接收安置政策,確保政府計劃安置退役士兵上崗率達到100%;落實退役士兵自主就業一次性補助金政策,確保一次性自主就業退役士兵補助金及時足額發放;積極協調軍地有關部門,按時完成軍休干部和無軍籍職工接收安置任務。
脫貧攻堅:慈善“一日捐”善款主要用于脫貧工作
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在脫貧攻堅中,民政部門的主要職責是扶貧、助困,對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群實施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要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按照“兜底線、補短板、救急難”的原則,把相關工作融入到全市扶貧工作的大盤子中去謀劃,以切實可行的措施,完成好所承擔的工作任務;市、區(市)兩級民政部門要成立扶貧工作機構,確立職責分工,制定總體和階段性目標任務、時間安排、推進措施和考核問責機制;要做好救助與扶貧的政策銜接和信息共享,以精準救助實現精準脫貧;脫貧攻堅期內,慈善“一日捐”所募集的善款主要用于脫貧工作。
鏈接:2015年全市發放低保金8.3億元
據悉,自2015年4月1日起,城鄉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620元、420元;農村五保集中、分散供養標準提高到10440元、5220元;其他困難群眾的分類救助標準也同步進行了調整,各標準均位居全省第一。全年全市共保障城鄉低保對象8.6萬戶、13.6萬人,發放低保金8.3億元。
此外,出臺低保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細則,與金融等部門聯合出臺社會救助家庭金融資產信息核查操作規程,社保、國土、公積金、公安等12個相關部門、20個數據實現共享,中國銀行等8家銀行個人金融信息也實現了接入。全年核對7.1萬戶、12.5萬人次,促進了救助的公平公正和精準化。出臺新的臨時救助制度,降低救助門檻、擴大救助范圍、提高救助標準,臨時救助封頂線由原來的1萬元提高到2萬元。全年對1.68萬戶困難群眾實施臨時困難救助,發放臨時救助金4542萬元,同比提高35%。開展醫療救助,全年救助困難群眾3.57萬人,發放醫療救助金1.72億元,同比提高30%。
(記者 張 晉 通訊員 張文超)
[編輯:尺素]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