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座筒子樓的遮蔽,家住遵化路7號的彭淑琴忍受了25年在家見不到太陽的生活,家中墻壁潮濕導致家具發霉,緊鄰垃圾廁所,開窗就是臭氣……2015年10月,忍受了25年昏暗“水簾洞”式生活的彭阿姨終于迎來了家中的第一縷曙光。得益于市北區棚改政策,壓在自己家門口雜亂差的筒子樓終于拆遷走了,不僅如此,原筒子樓的基礎上還建起了美麗的小公園,房子見了光,彭阿姨也終于寬了心。記者了解到,得益于棚改政策的實施,2012年以來全市范圍內共改造棚戶區居民近8萬戶,市區兩級政府累計投入資金近300億元,其中2015年進一步加大改造力度,惠及居民約3.6萬戶,政府投入資金130余億元,使越來越多的棚改居民圓了“宜居夢”。
筒子樓垃圾遍地
“以前跟現在真是沒法比啊。”一提起剛剛拆除的筒子樓,興隆路接到平安社區書記蓋永香一肚子感概。據介紹,平安社區中的宣化路28號筒子樓一直為附近居民所詬病,“這個筒子樓建成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當時是一個廠的宿舍樓,公共的廁所、公共的廚房,出門就是一個大通道,整個筒子樓里面因為沒人管理,垃圾遍地。”
談起當年的筒子樓,蓋永香告訴記者:“我是2007年到這個社區的,到了之后很多居民都反映這個筒子樓的問題,不僅筒子樓對周邊小區環境產生影響,由筒子樓衍生出來的亂搭亂建讓附近居民非常頭疼。”
“我家前面就是亂搭亂建,窗戶后面就是筒子樓的廁所,真不知道那些年是怎么過來的,我反映了好多次,因為當時的政策約束,政府也無力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是盼著把這個筒子樓拆了,趕緊透透氣。”家住附近的居民彭淑琴告訴記者。
“那個筒子樓最后絕大多數都租給了外來的打工工人,房租非常便宜。”平安社區書記蓋永香告訴記者,“我到這個地方之后,幾乎每年大年三十都是在這個筒子樓巡查,天氣太冷了,筒子樓里面沒有暖氣,很多戶的水管都凍裂了,水遍地都是,我就得挨家挨戶聯系房東解決。”
25年不見太陽,居民家成“水簾洞”
“我們這個樓其實也是老樓了,但是比筒子樓要強太多,我們這邊的樓有暖氣,而且都是獨立成戶。”家住附近的居民彭淑琴告訴記者,“我當時是單位分的房子,分到這個地方了,拿了一個小房子換了這個大點的房子,建成之后并沒有直接住進來,我們家大概是1990年住進來的,這一住就是25年。”
當時來到新家的彭淑琴直接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這怎么住啊,新房緊靠著筒子樓大概不到十米遠的地方,再加上當時緊靠著筒子樓蓋的兩層違法房,基本上窗戶都被筒子樓和違法房堵死了。”彭淑琴說,“我家住一樓,根本見不到太陽,二層三層的鄰居也很頭疼,雖然能強點,但是家里也是潮濕得不行。”
彭淑琴家是老式的兩室一廚一衛,“之前在家根本沒法曬衣服,南臥室打開門一步遠的地方就是高墻,就跟地下室是一樣的,那個時候進了門之后根本見不到光,都得開燈,墻上一模都是濕乎乎的,我之前有一套家具因為靠墻近了,最后直接發霉爛掉了,簡直就是住了個‘水簾洞’。”
水簾洞變身花園房
“一直到2013年,我們一直期盼的筒子樓拆遷的消息總算有了下文。”彭淑琴激動地說,“這真多虧了社區書記和街道上的領導。”
“我到了平安社區之后,第二年就通上了暖氣,然后就開始慢慢地向街道反映,最終到了2013年棚改政策的發布,這可總算是給我們這個地方帶來福音了,當時街道和區里讓我們反映都有哪些地方需要棚戶區改造,是不是具備改造的條件,我一口氣報上去好幾個,其中就包括這個宣化路28號的筒子樓。”平安社區書記蓋永香告訴記者。
據介紹,拆違是有難度的,特別是在老城區形成的違法建筑。然而沒有拆違的力度,就沒有城區面貌的改變。宣化路28號為街道零星片危舊房改造項目,涉及居民77戶,已全部簽訂了《房屋征收補償協議》并完成搬遷騰房。由于此處是老舊樓院周邊獨棟的筒子樓,周圍亂搭亂建現象嚴重,影響了附近居民的居住環境。
“2013年摸底開始,我們利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對筒子樓還有另外一棟筒子樓進行了搬遷,到今年十一之前的時候,拆遷工作進展加速,最終完成拆遷。”蓋永香告訴記者。
興隆路街道工作人員介紹說:“2015年9月28日開始,街道利用3天時間對這棟獨棟筒子樓進行拆除,拆除面積達2500平方米。筒子樓拆除后,街道對該地塊進行了綜合整治,拆除違法建筑約200平方米,清理建筑垃圾及雜物10車共計50余噸,對該處進行地面硬化。在廣泛征求居民意見基礎上,將該地塊規劃建設成文化娛樂休閑小廣場,方便周邊居民休閑健身。整潔后的環境,獲得社區居民的一致好評,提高了居民的滿意度。”
12月29日,記者來到了宣化路28號,原來臟亂差的筒子樓不見了,三四個籃球場大小的廣場成為了附近居民的休閑區,“拆除了筒子樓對我們家是第一利好,現在不僅有了太陽,打開南臥室的門直接就是廣場后花園。”彭淑琴告訴記者,“之前曾經有一個老太太看中了我們家的房子,要跟我們換著住,當然這是玩笑話,但是我們家雖然沒變,得益于筒子樓的拆遷,我們家現在成了名副其實的‘花園養老房’,真是給個大一倍的房子也不換。”
◎數據
棚改新政惠及8萬戶居民
記者從市房地產開發管理局了解到,“十二五”期間,青島市的住房建設工作緊緊抓住改善民生這條主線,取得顯著成效。特別是從2012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將棚戶區改造作為改善民生的“托底工程”來抓,啟動了主城區危舊房改造,將主城區的“危舊房”以及各區市的“城中村”納入了棚戶區改造范疇,全力推進該項工作。在此期間,在全市范圍內共改造棚戶區居民近8萬戶,市區兩級政府累計投入資金近300億元,其中2015年進一步加大改造力度,惠及居民約3.6萬戶,政府投入資金130余億元,使越來越多的棚改居民圓了“宜居夢”。
青島市依據國務院出臺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于2013年5月1日在全國房屋征收領域頒布了第一部地方性法規《青島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同年11月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棚戶區改造工作的意見》,以此指導全市棚戶區改造工作,為加快推進全市棚戶區改造提供了政策保障。
同時,青島市還連續出臺了一系列棚戶區改造配套政策文件,積極探索棚戶區改造的“青島模式”。如制定出臺了《關于居民參與監督房屋征收工作的意見》,建立居民監督委員會制度,有效減少了征收工作阻力,大大提高了群眾工作效率。再如,在國家明確棚戶區改造中鼓勵貨幣補償意見后,青島市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制定出臺政策文件,下發了《青島市主城區棚戶區改造房屋征收與補償辦法》,鼓勵貨幣補償或異地安置。其中,征收住宅房屋,在規定期限內,居民選擇異地房屋安置并簽訂協議的,給予每戶6萬元的獎勵;居民選擇貨幣補償的,給予貨幣補償金5%的獎勵,不足6萬元的按6萬元計算。在規定期限內搬遷騰房的,還給予每戶1萬元的速遷獎勵。此外,該辦法還提出了補償房屋的公攤面積單獨計入應補償面積,房屋征收評估實行一戶一評等一系列新措施。
島城充分尊重居民意愿,還出臺了《關于居民參與監督房屋征收工作的意見》。
數據統計,2015年島城認真執行《青島市主城區棚戶區改造房屋征收與補償辦法》,鼓勵城市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出臺《青島市房屋征收實施單位管理辦法》,依法推進征收工作。切實貫徹國家、省工作部署,進一步明確2017年底前棚戶區改造任務,研究制定政府購買棚改服務實施意見和商品房用作棚改安置房的具體辦法,加快棚改騰空土地和房屋后續處置利用工作。截至11月底,完成市辦實事啟動15000戶城市棚戶改造任務。繼續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力度,完工3500戶。文/圖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郭振亮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