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內地人去香港買保險漸成一種趨勢,尤其是靠近香港的南方城市,赴港投保幾乎成了一種潮流。香港保險業監理處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內地人赴港買下6.4萬余份新保單,貢獻保費101億港元,占香港上半年新保單保費的18.4%。日前,這股“赴港投保”風悄然刮至青島,某些第三方理財機構推出赴港買保險的推薦。香港保險和大陸保險究竟有什么區別呢?
香港買的重疾險每年能拿分紅
青島市民季先生剛從香港回來,他跟隨著一個10人左右的團隊,從青島出發去香港買保險。據季先生介紹,他早就聽說香港保險比大陸保險劃算,但一直找不到門路,不知道怎么買,自己去又擔心被騙。從朋友那聽說青島一家第三方理財機構有這項業務,就跟著去香港看看。
他去香港投保的是一份重疾險,從合同等資料介紹上來看,每年需要繳納1966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3萬元,繳納20年。與大陸重疾險一個明顯的不同之處是,該重疾險有累計紅利的部分,每年都會拿到一定的紅利,暫存在保險公司。從資料上來看,季先生現在的年齡是29歲,20年一共繳納約3.9萬美元的保費,獲得的紅利將是約1.5萬美元。他55歲的時候,獲得的紅利將是3.2萬美元左右。他49歲至55歲期間不必再投資金,紅利將繼續累積。
“大陸的重疾險很少有紅利的。”季先生說,他比較過多家保險公司,大陸的保險公司重疾險即使有紅利的標注,也是一并歸在保額之中,只有出險之后才能拿到。但他買這份保險的紅利,按照自己的意愿每年可以提取紅利。而且保障的范圍較廣,能夠保障60種危疾。
港險好處:費率低收益高覆蓋廣
記者對此咨詢保險業內人士,據介紹,香港保險相比較于大陸保險來說,確實具有費率低、收益高和覆蓋廣等特點。
香港保險費率更低主要是因為香港保險公司使用的是以香港人口統計數據來計算費率,香港人壽命長、生病少,整體出險概率較低,所以費率也更低。尤其是保障型的險種,在同等投保條件下,香港的費率低于內地20%~50%。此外,香港的分紅保單平均回報率為每年4%~5% ,內地的為3%左右,而且免責條款比較少。香港保險有分紅和免費福利,比如定期免費體檢等。而分紅部分,收益率可能會高于大陸部分保險。
經過更長時間的發展,香港保險業更加成熟,理賠方面比較明確,條件相對寬松。以重大疾病為例,如大陸保險腦中風要求疾病確診180天后,仍遺留下列一種或一種以上障礙才算,而香港保單則沒有類似表述,只要求中風的診斷必須以核磁CT或磁力共振作證明,并必須由腦神經專科注冊醫生確定。
另外,到香港買保險用的是港幣和美元,一些人到香港買保險也是處于分散投資和資產保值的考慮。再者,香港買保險滿足指定受益人等條件,可以免征遺產稅,達到避稅的目的,這方面比較受富人階層的青睞。
警惕“地下保單”防止被騙
記者了解到,去香港買保險也有一些需要注意和不方便的地方。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地下保單”,所謂“地下保單”,是指非法在境內銷售的境外(主要是香港地區和澳門地區)保險公司的保單。按照我國當前的法規,內地居民赴港期間向香港保險公司購買保險符合法律規定,但僅限在香港簽署保單;在內地投保,或在內地填寫投保書,繳納保費,再由推銷人員將投保單、保費帶到香港的保險公司簽發保單的行為都是違法的。也就是說,個人必須親自到香港填寫資料,辦理簽約,否則保單不生效。
據青島一家財富管理公司的工作人員介紹,在香港買保險用的是港幣或美元,若是用大陸銀行卡,每次劃款的時候需要扣除千分之九的手續費。若是在國內開通海外賬戶,每年需要繳納100元左右的年費不說,每次劃賬也得扣除200元左右的手續費。總之,中間費必須得耗費。人民幣匯率的變化,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再者,大陸和香港還存在法律方面的差異。比如:假設被保人失蹤了,中國法律規定失蹤2年可宣告死亡,香港卻規定,失蹤7年才能宣告死亡 。也就是說若是買的香港保險,要晚5年才能拿到保費。
這些只是其中的部分差異。專業人士還是建議消費者,赴港買保險做好充分地知識儲備,找可靠的人幫忙“把關”,避免風險的出現。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孫曉琳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