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5月,存款保險制度之后,針對個人和企業的大額存單將出,二者均旨在鋪路利率市場化。據一名接近央行的知情人士透露,本月央行將會針對部分銀行開放政策試點,對個人及企業發行大額存單,個人門檻為30萬元起,企業門檻在1000萬元。
5月11日開始,存款利率上浮區間上限由基準利率的1.3倍調整為1.5倍。這昭示中國利率市場化接近完成。無獨有偶,兩個月前,央行行長周小川給出利率市場化時間表:今年放開存款利率上限是大概率事件。
中國金融生態因利率市場化而生變,堪稱利率市場化主角的商業銀行正在加速調整其資產負債結構,以及變革其盈利模式。
“臨門一腳”
利率市場化棋至終局的現在,似乎只差大額存單和取消存款上限。央行借寬松的貨幣政策基調,直接將利率市場化一步到位的意圖明顯。
利率市場化棋至終局的現在,似乎只差大額存單和取消存款上限。
5月10日,央行宣布自5月11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分別至2.25%和5.1%。此外,存款利率上浮區間上限由基準利率的1.3倍調整為1.5倍。
存款利率浮動空間自1.1、1.2、1.3倍邁到現在的1.5倍,分別經歷了2年半、3個月和2個月。利率市場化這支箭已然開弓離弦,直命靶心。
這里,一個有意思的看點是,前后兩個月,央行近兩次降息官方解讀表述略有不同,一方面取消了“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的說法,另一方面,增加“中國經濟仍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的表述,并將“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適時適度預調微調”改作了“根據流動性供需、物價和經濟形勢等條件的變化進行適度調整,綜合運用價量工具保持中性適度的貨幣環境”。
央行借寬松的貨幣政策基調,直接將利率市場化一步到位的意圖明顯。在上一輪降息中,浙商銀行、恒豐銀行、渤海銀行等小型股份行和南京銀行、漢口銀行、包商銀行、江蘇銀行等城商行,曾宣布執行存款利率1.3倍的“上浮到頂”。
事實上,央行也早已同步開始為銀行準備轉型的政策鋪墊。
除了年內或將修改商業銀行法取消存貸比考核的預期以外,2014年5月一行三會聯合外管局發布了127號文,提出了加快推進資產證券化業務常規發展及積極參與銀行間市場同業存單業務試點,銀監會出臺了39號文推動銀行建立理財業務的條線事業部制。今年3月,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亦稱,目前證監會正在研究銀行在風險隔離基礎上申請券商牌照的情況,雖然具體政策落地尚無時間表,但相關工作已在進行中。
一名接近央行的知情人士透露,本月央行將會針對部分銀行開放政策試點,對個人及企業發行大額存單,個人門檻為30萬起,企業門檻在1000萬。
大額存單加之利率浮動幅度的放松,至此,走過25年的利率市場化即將收官。但對銀行而言,這不是結束,而是新戰役的開始。
銀行備戰
業內人士表示,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必須由“主觀預期”向“金融工具”轉型,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型。
其實,此次與2012年6月將存款利率上限擴大到基準利率的1.1倍之時相比,銀行們的反應頗顯從容。5月11日,政策宣布次日,以一年期定期利率為參考,國有行隊列為基準利率的1.1倍,而與五大行存款利率定價相仿的還有招商銀行;而多數股份行維持在了基準利率的1.2倍;本輪降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仍維持于3%或以上,約為基準利率的1.33倍的,僅剩寧波銀行、徽商銀行、杭州銀行、漢口銀行、江蘇銀行。
當然,定價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一位股份行戰略部門人士告訴記者,各家行在進行利率定價時需要根據自身的發展戰略、資產負債狀況和營銷策略進行不同程度的考量。
與此同時,銀行負債成本上升,息差收窄已經是無可避諱的現實。“息差不斷收窄已經是一個必須要面對的事實。盡管政府在不斷釋放流動性,但這些資金都未必會流入銀行系統,未來的情況只會更嚴峻,而不會更溫和。增加中間業務收入,提高創新業務比重當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如今看來存貸比考核也將在不遠的未來放開,銀行不再受到存貸比限制,就能夠增加理財、同業拆借等渠道來獲取流動性,甚至通過發行一些凈值型理財產品來取代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上述人士說。
記者從一家股份行內部資料獲悉,出于對降息周期的判斷,銀行開始鼓勵鎖定規定利率的長期貸款,且4月實現了比3月高出10個百分點的長期貸款。
實際上,“銀行的負債成本取決于銀行的負債結構。”業內人士表示,“低成本負債的減少會導致銀行總體負債成本的上升,但是銀行控制流動性的手段也在增加。”
正如大額存單利于銀行改善流動性,其可為銀行的競爭力增添砝碼。
不言而喻,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帶來了嚴峻挑戰。諸如,負債成本剛性攀升,負債結構多元化;資產端風險偏好增加,資產運用多元化;存貸利差收窄,提升非息收入占比勢在必行;風險管理難度激增,亟待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等。不過,利率市場化并非只是存貸款利率浮動,更需要負債和資產利率的市場化聯動,銀行FTP(內部資金轉移定價)的資金定價可能才是關鍵中樞。 (經觀)
鏈接
中國金融生態之變
利率市場化正在深刻改變中國的金融生態和金融結構。諸如豐富中國金融市場的同時,也帶來了影子銀行風險的快速累積,金融和實體經濟脫節等弊病。
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成員姚洋看來,中國利率市場化之所以引發了一些負面的效應,主要原因來自實體經濟中大量存在的利率不敏感資金需求主體(例如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從利率市場化平穩推進的角度來看,我國必須化解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帶給金融市場的扭曲。這可以通過財稅改革來實現。”
與此同時,中國正在努力構建一個完整的“從央行、貨幣市場到金融機構”的利率體系與形成機制。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曹紅輝稱,利率市場化之后,銀行的凈利差、凈息差肯定都會收窄。它應該是這樣一種模式體系:中央銀行決定基準利率,貨幣市場則作為中介,傳導至金融機構,再由其調節存貸款利率,即:利率結構—央行—貨幣市場—金融機構。完整的利率形成與市場化機制,是指通過貨幣市場的調整,傳導至金融機構,其最終反映存貸款利率水平,促進整個市場的資金配置效率改進。
而在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看來,即使實現了利率定價的完全開放,國內的利率市場化距離成熟金融市場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利率市場化完成后,銀行存款利率必然會下行,居民財富配置因逐利而繼續轉向金融資產,股票和債券的投資價值愈加體現。高收益資產受追捧,金融資產時代延續。”海通證券首席分析師姜超表示。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