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控顯示車禍發生現場
車禍示意圖
水母網6月15日訊(YMG記者 王軼 通訊員 劉沛海 孫鵬 攝影報道)12日下午3:28,交警二大隊事故中隊接到122指揮中心指令,化工路與紅旗西路交叉口處發生事故致一自行車駕駛人身亡。當值民警立即趕赴現場。
到達現場后,民警立即對事故現場拉起警戒帶實施現場管制,事故的中心現場在路口的西北角,一名男性死者躺在被碾軋的自行車邊上,從現場看死者頭部被碾軋,而肇事的重型混凝土攪拌車在現場西面約百米外(測量為98米)。
民警現場詢問駕駛員為什么發生事故后還開出將近百米時,駕駛員解釋,自己由北向西右轉彎時看了反光鏡,并未發現有情況,但是在轉彎過程中車子稍微震了一下好象軋了什么異物;等轉過彎才通過反光鏡感覺可能有事故,采取減速剎車措施往前剎了幾十米才停下車!
民警經過測量了制作事故現場圖,又調取了監控卡口照片,照片顯示重型混凝土攪拌車在由北向西右轉彎過程中因形成視覺死角未發現在右側在非機動車道內由北向南行駛的自行車,將死者連車帶人兜入車底碾軋。混凝土攪拌車轉彎過程中未注意觀察、避讓直行的自行車是事故的主要成因。
大貨右轉有視線盲區,會產生2米多內輪差
交警表示,類似這樣的事故,均存在著一個共性———基本是跟內輪差有關。大型工程車輛,由于車身高大,右轉時容易產生視覺盲點。目前,一些大型車輛后視鏡的下方,大多加裝了一個凸面的盲點鏡,有的甚至還在車窗上方安裝了專門的反光鏡,但即便如此,這個盲點仍會出現。而這個盲點的出現,其實跟前后車輪間存在內輪差有關。什么是內輪差?
大型車輛往往車身較長,轉彎時,前內輪轉彎半徑與后內輪轉彎半徑之間會存在差值。這就是內輪差。這個區域,是司機視線的盲區,也是“死亡地帶”。
普通小型車,最大程度上會產生接近1米的內輪差。車身越長,方向盤打得越多,形成的“內輪差”也越大。一般來說,大型車會產生2米多的內輪差。卡車、貨車等大型車車頭轉過去了,往往長車身還沒有完全轉過來,“內輪差”的盲區,就成為了“死亡地帶”。這一區域對大車司機而言,是視線盲區,有可能看不見。交警說,“如果行人或非機動車剛好在此區域里停留,很容易被卷進去。”
如何不被內輪差傷到?
交警提醒,大家在遇到卡車、拖車、貨車等大型車輛拐彎時,一定要注意和車輛保持距離。在通過馬路時,也千萬不要靠轉彎車太近。
更不要以為,自己讓過了車頭就沒事了———因為你如果剛好在內輪視覺盲區內,就很可能被后內輪撞倒、軋傷甚至死亡。同時,司機也不要只注意前輪通過的條件。因為有內輪差,先不說會撞到行人,車子本身也可能會發生駛出路面的事故。
遇到大型車輛,離得越遠越好
交警從近幾年發生的與大型車輛有關的交通事故中,總結出一些共性的東西。
第一,疲勞駕駛。許多大型車輛選擇在夜間趕路。午夜至清晨是疲勞駕駛的高發期。所以,如果你在這個時間段里,務請格外留意大車。
第二,超載。大型車輛承載的客源、貨物往往較多。一超載,車輛的各項性能就會明顯下降。此時,如果跟車較近,小車容易遭殃。有時,貨物捆扎不夠牢固,行進到一些不平坦道路時,常有落物現象,也會殃及池魚。
第三,故障多。由于行駛時間長、維修保養的水平相對較低,許多大型車輛在行駛過程中會時不時出現一些小毛病。這直接導致大車違停行為的增多。其后的小車和非機動車,躲閃不及,也會引發事故。
一句話概括:盡量不要和它并駕齊驅,要時刻留意其動向,以便及時應對。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