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喝豆?jié){了,會導致乳腺癌”,“當心!用不銹鋼杯子泡茶有毒”,“食物相克對照表,太可怕了”……每隔一陣子,微信朋友圈里就會流傳著這樣一些說法,你身邊的親友是否也曾瘋狂轉發(fā)?在健康知識魚龍混雜的信息時代,謠言的力量常常會比辟謠的聲音更猛烈。生命時報采訪多位業(yè)內專家,請他們總結出幾類最頭疼的飲食謠言,并逐一解讀。
神效類:吃了就抗癌
普通食物被賦予各種神奇的作用——“抗癌”、“美容”、“減肥”、“抗衰老”……文章起著各種沖擊眼球的標題,比如“一杯檸檬水改變酸性體質,還能抗癌”、“喝富氧水可以‘補氧’”、“小分子膠原蛋白讓人逆生長”等。
專家們表示,真相并沒有如此神奇。拿檸檬水為例,軍事醫(yī)學科學院食品與營養(yǎng)系博士芮莉莉解釋,檸檬水中的維生素C含量并不高,而且現(xiàn)代醫(yī)學中根本沒有“酸性體質”、“堿性體質”這些詞,正常人體內的酸堿度(pH值)穩(wěn)定在7.35~7.45之間,并不會因為吃某一種食物而改變。
專家還說,這類謠言傳播抓住的就是百姓對健康的渴求,常用高科技詞、明星代言等做噱頭。老百姓對此應有自己的判斷力,不能聽風就是雨。身體的每個臟器需要的營養(yǎng)因素不同,單靠一種不可能達到救命的奇效,只有均衡膳食、合理營養(yǎng)才是健康的保證。
致命類:入口會中毒
只要輸入“食物”和“致癌”兩個關鍵詞,電腦屏幕上就會彈出成千上萬個關于食物致癌的頁面信息,比如“吃微波爐加熱過的食物會致癌”、“喝豆?jié){導致乳腺癌”等。
專家表示,可以簡單地將食物分為動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和加工食品三種。對于常吃的新鮮的單純動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來說,人類都吃了幾千年了,幾乎不存在致癌的可能性。關于致癌食物的傳言和誤區(qū)主要原因:一是將毒性和致癌性混淆。吃下去很可能導致人身體不適,但絕不可能馬上就引起癌癥。二是沒有認識到劑量決定毒性。可樂中含有的4—甲基咪唑確實是一種致癌物,但其在可樂中的含量很小,只有當一個人每天喝1000罐以上的可樂時,才能引發(fā)致癌風險。
實驗類:結論嚇死人
這些謠言傳播得廣,讓人更深信不疑,主要在于有實驗數(shù)據(jù)支持。例如,有人用不銹鋼杯子泡茶72小時之后,杯子出現(xiàn)了“腐蝕”,然后得出結論“用不銹鋼杯子泡茶有毒”。
美國普度大學農(nóng)業(yè)與生物系食品工程專業(yè)博士云無心解釋,不銹鋼在強腐蝕條件下泡足夠長的時間,才可能出現(xiàn)肉眼可見的腐蝕結果。而茶水接近中性,離子強度也很低,幾乎不具有腐蝕性,更不可能在幾十個小時內導致可見的腐蝕。最大的可能是茶垢沉積在杯子上,被當成了“腐蝕”。另外,不銹鋼在某些情況下才會被腐蝕,并有部分鉻溶出,但含量極少,日常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不銹鋼食具不必擔心。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