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屆德國歐米勒(青島)國際鋼琴公開賽青島分賽區的比賽在青島正一琴行舉行,并邀請到中央音樂學院鼓浪嶼鋼琴學校楊鳴校長領銜坐鎮,同時擔任評委的還有鼓浪嶼鋼琴學校朱賢杰教授,前山東藝術學院鋼琴系系主任曹克恩教授、山東大學威海校區鋼琴系系主任范元績教授,山東煙臺大學鍵盤系主任陳再峰教授。在兩天的選拔賽事之后,楊鳴校長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并就比賽中呈現出的各種現象予以解讀。
賽事細分師生雙考
區別于以往的考級、或是其他賽事,德國歐米勒鋼琴公開賽旨在為更多的鋼琴專業人士及業余愛好者提供一個交流競技、互相學習、提升技藝、展現自我的舞臺,在分組上極為用心,特別為大賽設置了專業組、公開組與自由組,并針對不同群體進行了多達51個組別的細分。楊鳴介紹說,這樣的競技組別設置,目的就是能夠兼顧業余與專業,每一位學習鋼琴的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競技組別,在同等水準下進行較量,“學琴是表演的藝術,不能閉門造車,而上臺演出、比賽是提高水準的最好契機”,楊鳴表示,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專注就能做到很好,“比賽之前的準備或許要付出很多,但是等到掌聲響起的那一刻,心里的滿足感是無法替代的,這就是舞臺的魅力,所以說在學琴的過程中樹立小孩子的成就感也是很重要的。”
此外,楊鳴教授也特別提到比賽在學琴過程中的另一重意義,既可以客觀了解自己目前的學習狀態,同時也是對教授鋼琴技藝的教師水準的檢驗,“考級只有通過不通過,歐米勒比賽則會有一套完整的評分標準,在同等競技水準中,分數的高低也是老師教學水準的一種考量。”
中國琴童優勢不再明顯
談及對于本屆賽事的整體印象,楊鳴教授特別說到了當下音樂教育的誤區,像是青島,大多的專業音樂教育來自于師范院校的音樂院系,這與專業音樂院校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兩者屬于不同的體系,前者注重理論性,后者講究的是技能型、表演性,是舞臺展現的技藝,在國外這兩者是有著嚴格區分的,并不存在國內音樂院校通行的演奏碩士、博士這一說法。”
而以往在中國琴童身上優勢明顯的基本功,這兩年也日漸消弭,“這次比賽中,就有許多韓國的小孩子來參加比賽,他們的表現極為奪目,這或許與韓國的傳統文化有關,他們對于任何事情的執著態度決定了孩子們學琴的那一刻起就極為刻苦,反倒是中國的孩子,特別是大城市的孩子們誘惑太多、過得太過舒服了,自然會分流一部分練習基本功的時間。”
楊鳴教授強調,練琴就像是燒開水,一定要一下子燒到100℃,才能把水燒開,如果每次都燒到60℃,接下來再燒,就只能從頭開始了,“練琴也是如此,重復21天才能形成肌肉記憶,每天一個小時的練琴時間看起來并不多,但在有效時間內一定要達到100℃,否則就只是在浪費時間。”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