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公園景觀。(資料圖)
濕地公園水草豐美,成為各種鳥類生存棲息的天堂。 劉震 攝
昔日白花花的鹽堿地,如今已成為草肥水美的生態新城。少海濕地公園是中國最大的以城市防洪功能為主導的國家4A級濕地公園。經過多年建設,這片曾經的荒灘不僅克服了種種困難,成長為碧波粼粼、水鳥翻飛的生態天堂,而且通過濕地,流經膠州的云溪河、三里河和大沽河被連成一片,困擾膠州多年的洪澇災害問題也得到改善。
本報記者 劉震
無心插柳 治水“治”出生態濕地
位于膠州市少海新城南湖、北湖以及周邊部分緩沖區域的少海濕地公園,如今已經成為膠州市的城市新名片,一年四季景色宜人。不過,這附近的老居民依然記得它曾經的荒涼。2004年少海湖開挖之前,這里曾是一片寸草不生的鹽堿地,到處可以看到白花花的鹽漬,從旁邊走過,一陣風吹來就能聞到鹽味,而導致這些問題的就是少海尷尬的地理位置。少海處在膠州四大河流的交匯處,每到汛期,該區域就會飽受洪澇災害的影響,這還不算,一旦海水倒灌,就會危及到整個膠州城區,少海大片的鹽堿地就是千年來海水不斷倒灌的結果。
據《膠州水利志》記載,最后一次由海水倒灌產生的洪災發生在2001年8月1日,洶涌的海水順著大沽河的河床將近半個膠州市圍困,在那次災害中膠州市共有200多家企業廠區進水,停產、半停產企業達100多家,其中僅東部工業園區被淹的外資企業就達30多家,直接經濟損失達1.2億元。據記載,從1978年到2001年間,膠州東部因水患造成的損失近10億元。為除水害,2004年11月起,6.28平方公里的少海湖開挖。隨后,為了恢復水岸帶的生態環境,周邊建起環湖景觀帶,種上了柳樹等綠化植物,少海國家濕地公園也就應運而生。而這些,都是大沽河治水的“衍生品”。
食物鏈渾然天成 珍稀物種齊聚少海
2009年,少海濕地公園部分投入使用,2011年正式得到國家林業局的批復并正式開工建設,2013年通過驗收。經過五年多的培育,濕地公園已經有了一條完整的食物鏈,下有魚、蝦、昆蟲,上有飛禽走獸。據膠州市少海發展管理處旅游科科長張曉麗介紹,植被和湖水是整個生物鏈的生產者,有了茂盛的濕地植被,就能吸引這些以植被為食的昆蟲魚蝦,進而吸引更大型的飛禽走獸,形成一條完整的濕地生物鏈。其中,濕地鳥類是公園中最具代表性的類群,在少海濕地公園,目前水鳥的數量達到了數千只,這其中還未包括每年冬天來到這里越冬的天鵝。
目前,少海濕地公園分布的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僅脊椎動物數量就達到了166種。其中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兩種,分別為丹頂鶴和東方白鸛;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18種,包括白琵鷺、大天鵝、白額雁、鴛鴦等;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的動物達106種,包括黃紋石龍子、綠翅鴨等。此外,濕地內已知國家重點保護植物5種(含栽培植物),其中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3種,有水杉、銀杏和莼菜;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4種,有蓮、中華結縷草、野大豆、珊瑚菜等;被列入《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物種有21種。
新樓盤夾縫中 濕地公園悄然成長
起初,少海濕地公園的建設并不在計劃之內。決策部門僅僅打算以少海為核心,再造一片親水生態新城,將其周邊定位為一個集景觀居住、休閑娛樂、商務活動為一體的高檔休閑旅游區。而彼時國內的房地產業正迅猛發展,包括中信地產在內的多家房地產界龍頭都瞅準了這片荒蕪的土地。于是,就在“轟隆隆”的挖掘機聲中,少海湖和周邊的數個房地產項目幾乎同時開工,“濕地”二字后來也頻頻出現在周邊別墅群的廣告中。房地產開發,成了濕地生態系統的一大威脅。
濕地不能變成“失地”,2012年底,《山東省濕地保護辦法》出臺,規定在濕地保護范圍內進行開發建設活動,必須符合濕地保護規劃,并依法辦理有關手續。此后,濕地公園規劃范圍之內不再允許房地產業的侵蝕。直至現在,濕地公園附近還有不少未經拆除的“爛尾樓”,見證著當時房地產業與生態濕地的“人水之爭”。
好在周邊房地產的開發并沒有“入侵”到濕地的核心區域,南湖和北湖兩片水域及周邊依然有濕地面積513.9公頃,其中林地面積39.9公頃,草地總面積40.9公頃,廣大的水域和豐富的植被就是資源。
“養魚凈水” 水變清了魚兒死了
不過,少海濕地公園有一個資源上的“硬傷”,那就是水質。由于公園內南湖和北湖兩大水域的水源主要來自于流經膠州城區的三條內河——云溪河、三里河以及市東渠河(墨水河分支),因此整個城區的居民生活污水基本都匯集到了少海。
為了改善濕地公園的水質,管理人員每年都會向湖里投放近20至30萬尾白鰱給8000畝水面當“清潔工”,并且栽培了大量的蒲草、千屈菜、紅蓼、蘆葦、荷花等植物。不過,“養魚凈水”的辦法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少海湖的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了,另一方面,魚的數量遠遠超出了水域承載量,每到夏天少海湖水域內都會有數千尾不同種類的魚死亡,小到幾厘米,大到數十斤,死魚浮在水面散發出陣陣惡臭,所以夏天的少海湖面總有劃著船的工作人員在水面打撈死魚。據介紹,少海湖水域內原本就存在大量自然生長的魚類,加上每年投放的魚苗,水域內魚類的總數量變得非常龐大,夏天氣溫不斷升高,擁擠的魚群就會面臨缺氧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不理想的水質,魚兒開始陷入生存困境。為了改善這一狀況,目前,濕地管理部門正在與專門聘請的復旦大學教授研討新的魚苗投放辦法,新辦法將于2015年春季實施。
晉升“國家級” 少海成膠州“后花園”
即便存在一些問題,少海濕地公園仍然稱得上是集環境效益、旅游效益和防洪效果于一身的出色設計。自2004年少海湖開挖之后,2007年膠州市政府開始了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2009年4月,“少海景區”就已經部分對市民開放,2011年少海濕地公園正式得到國家林業局的批復并開工建設,同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13年底,少海濕地公園晉升“國家級”,成為島城首個國家級濕地公園。
目前,少海國家濕地公園主要包括少海新城南湖、北湖以及周邊部分緩沖區域,東西長約2.4公里,南北長約4.7公里,規劃總面積612.5公頃,其中濕地面積為513.9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3.90%;非濕地面積113.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8.49%。在非濕地中林地面積為39.9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51%;草地總面積為40.9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68%,整個濕地的蓄水量為2800萬立方米。同時,濕地公園還建有觀鳥塔一座、觀鳥長廊一處、濕地水生植物園一處、萬佛塔一座、慈云寺一座以及各類景觀20多處,環境優美,被稱為膠州市的“后花園”。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