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規律,12月底一般會有高收益理財產品發售,那么從現在到12月底,最長70余天,有沒有什么更適合短期打理手中閑錢的理財產品?城市信報記者為您盤點,56款70天內銀行理財產品,最高預期收益僅為5.5% ,而且還是一只結構性理財產品 ,有18款產品低于5% ,超6% 產品一款都沒有。
A
盤點 五大行70天內產品僅發售6款
10月20日,城市信報記者根據銀率網數據統計,截至20日,青島地區總共發售理財產品204款。按照以往規律 ,12月末會有高收益理財產品,從10月20日至12月末,最長70余天,城市信報記者梳理204款產品,其中70天以內的理財產品共有65款,占總發售比例31%。
值得注意的是,在56款產品中,僅有6款產品來自五大行,交通銀行甚至沒有70天以內理財產品。根據統計,隨著236號文對銀行攬儲沖時點監管的強化,不同銀行在短期理財產品上發售變化大不相同,其中五大行發售數量有所下降,而股份制銀行卻不降反升。
工商銀行青島分行市南中山路支行理財經理李金鳳介紹,“十一”之后,銀行短期理財產品中保本型發售數量減少,而非保本型數量未受影響。“短期理財產品主要是指半年內,也就是投資期限在180天以內的。”李金鳳說。
不過,華夏銀行青島分行營業部理財經理張娜表示,“十一”前后,銀行增加了保本型理財產品銷量,“新增加了3款”,其余產品并沒有數量上變化。“這增發的3款產品,主要是投向貨幣基金等方向,相比以往投資股票等產品,更有穩定保障。”
B
發現 65款產品,超6% 竟無一款
為了給投資者找出優質的理財產品,城市信報記者遍尋65款理財產品,眼睛都看酸了,一款收益達到6%的銀行理財產品都沒有看到,淚奔啊。而達到5%收益的產品共有41只,可見5%收益已經成為主流。
在65款產品中,收益率最高的為5.5%,是來自平安銀行的一款保本掛鉤匯率的結構性理財產品,起投金額10萬元,投資期限為33天,而其最低預期收益率為0.5%。而城市信報記者發現,以往平安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收益最高能達到近10%。
緊隨其后的是三款預期收益率為5.45%的產品,全部來自青島銀行,為保本浮動收益型人民幣理財計劃,投資期限在66~69天,投資金額為5萬元,投資門檻并不算高。
“最近央行通過多種金融工具向市場投放了大量資金,貨幣政策處于寬松狀態,市場資金充裕。短期理財產品收益率目前正在走低,下降幅度在0.1% 左右。”李金鳳說。對此,張娜也表示認同,據介紹,“十一”以后,收益率就呈現下降趨勢,降幅平均在0.05% ,而短期理財產品下降會更多。
李金鳳認為,隨著監管部門強化對攬儲沖時點的監管,為了應對考核的季末沖時點將會緩解,銀行也不必在季末爭相高息攬儲而發行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了,這會導致過往為了沖時點而發行的短期理財產品大大受挫。“未來,銀行短期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和收益率都將會相應下降。”
C
分析 12月末搶高收益,業內不看好
對于很多市民看好的12月末可能會出現高收益理財產品,李金鳳和張娜都不看好。
李金鳳認為,年中年末確實存在高收益率理財產品的可能性,但是236號文改變了銀行考核方式,這也對不少理財產品設置到期日為月末帶來一定沖擊,沖時點現象減少。而以目前的形勢來看,發生收益率大幅度改變的可能性比較低。“不過也不排除屆時會有政策上的變化 ,進而影響12月末理財產品收益。”李金鳳說。據張娜介紹,像2013年6月份,收益率在1%左右大幅波動情況基本不會出現了。抱有在12月末搶高收益理財產品的市民可能要失望了。
張娜建議,市民可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是否準備趕理財末班車。如果到時候產品到期了,有適合的可以購買,但沒有必要非要買11月末到期的產品,然后等半個月趕末班車,“錢等待時間超過半個月,就十分不劃算了”。
D
展望 長周期產品將是未來趨勢
既然不看好12月末理財末班車,那么市民該如何選擇理財產品呢?來自普益財富研究員方瑞分析認為,長期限開放式產品是未來的趨勢,包括監管層倡導的理財管理計劃也屬于此種類型,既增強了產品的流動性,減少了頻繁發行新產品的麻煩,同時也是破除剛性兌付的一條發展之路。
李金鳳建議,市民如果有短期資金需求,那么就選擇短期理財產品,避免屆時提不出錢。而如果沒有的話,最后還是不要來回折騰,畢竟購買一款理財產品,有一定的募集期和到賬期,而根據她的測算,市民每月一次倒騰的話,一年內基本有2個月資金是按照活期利息計算收益,直接攤平了一年收益。
張娜認為,長周期的理財產品,收益率高但流動性不足。而短期產品,投資期限靈活但收益率相對欠缺,在接續過程中,由于產品發行時間、募集期、到賬時間等問題,還容易產生資金時效性等方面的浪費。“投資者可以混搭不同期限的理財產品。”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王琦
大家愛看